■全市今年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條、市民多功能運動場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85個,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冬日午后的暖陽下,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錦一小區的市民益智健身苑點,陳奶奶抱著小孫子在蕩秋千。一大一小兩個秋千,濃濃的祖孫情。這里曾是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健身苑點,今年10月底完成改造升級后,成為滿足全人群的智慧健身苑點。建設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上海體育部門在建市民身邊的運動場地同時,更注重供給側改革,傾聽市民的心聲。
全民參與健身苑點改造
虹口區存在地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重、體育場地不足等現狀。建好并管好社區體育健身設施,為市民提供一個良好、安全、有序的健身環境,成為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
錦一小區原先的健身苑點建成于2000年,區體育局在排摸過程中了解到,這里存在部分健身器材超限使用、整體健身點老化陳舊、健身功能單一等問題。虹口區體育局群體科科長陳處旸告訴記者,通過召開居民意見征詢會、張貼工程示意圖和效果圖,區體育局廣泛向居民征集關于益智健身苑點的意見和建議。有居民提出,“傳統健身器材適用范圍不廣,更多的是中老年群體使用,希望能增加適合中青年的健身器材。”區體育局通過精細化服務,最終改造成適合全人群的全功能健身苑點。
升級更新的市民益智健身苑點設置兒童親子互動區、老年智慧健身區、智能健身比賽區、配重力量練習區、健身跑道等五個分區,能滿足3歲到70歲全人群的親子運動、有氧練習等需求。閑暇時刻,這里都有絡繹不絕來鍛煉的市民,充滿著歡聲笑語。居民宋先生在錦一小區生活了近30年,曾經是海員的他到過國外很多城市,他告訴記者,“像上海這樣在住宅附近就有健身設施的外國城市可不多,我們生活在這里的幸福指數特別高。”
智慧賦能提升服務能級
康健街道擁有大片住宅小區,其中老年人占總人口的44.6%,殘障人士1960人。這里有上海第一家社區運動場——2004年建成的康健社區體育場。作為今年的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之一,街道充分利用體育場邊區域,在11月建成了300平方米的戶外益智健身苑點,這里不僅有各種鍛煉器材,還有體質和力量檢測儀,一站式滿足市民運動需求,真正成為家門口的社區體育公園。
從早上6點開始,到這里早鍛煉的人們就拉開充滿活力一天的帷幕;專為老年人健身服務的樂活空間、面向殘疾人運動康復的康健苑成為白天最熱鬧的場所;下午3點后,放學的孩子們來到這里踢足球、打籃球;晚上,這里又是上班族的“夜市面”,無人化智能管理健身房開放到晚上12點,滿足上班族的健身需求。康健社區體育公園自2004年運營至今,日均服務居民約3000人次,年服務超10萬人次,2020年被評為上海市“家門口的好去處”。
康健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褚葦介紹,為提升社區場館設施數字化管理水平,康健街道開發了集場館查詢、預訂、咨詢等服務功能的“康健體育生活圈”小程序,實現運動場地“一鍵式預約”和“一體化管理”。近兩年,通過空間挖潛、設施升級改造,新增了智慧健身步道、智能健身器材、全息沉浸式運動教室,并在部分小區試點智慧健身苑點。
社區體育公園的智能化創新和互動式體驗,讓記者大開眼界。在智慧健身步道上運動,通過人臉識別,就能記錄下時長、里程、速度、卡路里等運動數據,并給出排名,還能為健身者提供運動推薦,真正實現智能化服務。
體育實事項目作為市體育局解決“健身去哪兒”難題的重要舉措受到市民歡迎,近年來在政府實事項目市民滿意度調查中一直名列前茅。2020年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原計劃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新建改建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到目前為止,全市今年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條、市民多功能運動場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85個,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記者 秦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