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廣東佛山大劇院迎來了第200場演出。從獲得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到亮相鼠年春晚演繹《晨光曲》,再到全國巡演,一輪輪“電波熱”持續爆發。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劇場重開后走過福建、江西、山東、北京、浙江、江蘇、遼寧、黑龍江、陜西、河北……每座城市演3到5場,仍一票難求,巡演日程表滿滿當當排到了明年,劇組也于日前獲得2020年上海市模范集體。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眾多藝術精品從上海走向全國乃至世界;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ChinaJoy等重大節展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上海芭蕾舞團對標國際,贏得世界矚目……從國內到海外、從線下到線上,上海文化品牌積蓄的力量迎來爆發期,即使在疫情中也從未缺席,驅散陰霾、撫慰人心。
用心演繹每部“上海出品”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近日揭曉,此前6部“上海出品”影片分別獲得15項提名。其中,《受益人》拿下最佳導演處女作獎,《貞觀盛事》獲最佳戲曲片獎,《白云之下》拿下最佳導演獎。今年90歲的原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趙煥章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表彰。在金雞創投大會評選中,獲得最大獎評委會優勝項目等4個獎的《村莊音樂》以及獲得評委會推薦項目等兩個獎的《臍帶》也是“上海出品”。
三年來,“上海出品”電影攀登不停。2018年,上海出品影片票房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占全國國產影片票房的27.4%。《我不是藥神》以31億元成為2018年暑期檔票房冠軍。2019年2月的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上海出品的《地久天長》包攬了主競賽單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這是中國影人第一次憑借一部電影作品在柏林電影節上同時拿下男女主角獎。
在王景春赴德國領取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之前,英國權威古典音樂雜志《留聲機》作者安德魯·海格來到上海,在復興中路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聽了一場音樂會。他隨后發出深度報道,將上交音樂總監余隆送上雜志封面,發出“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的感嘆。
去年夏天,這個亞洲最古老的交響樂團再攀高峰,登上世界著名的琉森音樂節、倫敦逍遙音樂節、愛丁堡藝術節舞臺。DG唱片公司總裁克萊門斯·特勞特曼曾不止一次贊賞上交的表演“具有難以置信的高水準”。上交與DG全球發行的首張專輯《門道》,獲《泰晤士報》四星好評,并提名國際古典音樂大獎。就在上周末,第二張專輯也已由跨國團隊排除萬難錄制完成,計劃于明年全球發行。
上海芭蕾舞團登臺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上海民族樂團歐洲四國八城巡演,上海愛樂樂團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聯合演繹《京劇幻想》…… 上海文藝作品、上海藝術家頻頻閃耀世界舞臺。
去年在美國佛羅里達,上海歌劇院帶去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和一幅外灘風景畫。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范建萍登臺對觀眾說:“希望大家通過這首曲子、這幅畫認識中國,認識上海,也歡迎大家去上海。”
無論在高大上的藝術殿堂、還是在接地氣的社區劇院,范建萍明白,良好的口碑是靠一位位觀眾積累起來的,只有用心演好每一場,上海文化品牌“走出去”才能腳步越來越堅實,影響越來越深遠。
重大節展呈現“上海方案”
疫情中,全球文化節展紛紛宣布取消或延期,扛住壓力如期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書展、ChinaJoy等重大節展備受矚目,不斷創新辦節思路,為全球呈現了獨一無二的“上海方案”。
7月25日至8月2日舉辦的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匯聚了世界各地的佳片。為了嚴守防疫要求,每場售票率30%、每個影廳每天放映不超過4場,但展映中外電影仍然達到322部,其中世界首映、亞洲首映和中國首映占232部。電視節繼電影節之后啟幕,征集到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名作品800余部。電視劇類別評委會主席鄭曉龍說,“名單匯集了一年來中外電視行業的精品佳作”。
“此次活動充分展示了上海韌性與上海精神,經此一‘疫’,信心不變。”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老朋友、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颯絲黎·丹緄拉為主辦方的積極調整“點贊”。德國電影協會電影節關系總監丹尼斯·魯赫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他通過今年首次線上舉辦的國際影視云市場,展示德國最新的電影。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去年邁入第三個十年,持續帶來世界頂級的演出和不同文化風貌,助力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今年7月開幕的ChinaJoy剛剛“成年”,已成為和德國科隆游戲展、美國E3游戲展、日本東京電玩展等齊名的全球頂級數字娛樂國際性展覽會之一。今年8月舉行的上海書展,以“安全、出彩”為目標,所有參與者共同書寫了多種“第一次”,留下疫情防控常態化生活下舉辦大型活動的樣板。
線上線下共鳴“上海聲音”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一場創造歷史的音樂會從上海開啟,全球10余個國家、150位知名音樂家接力,連續12小時不間斷直播。這場由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發起的“用音樂溫暖世界”線上音樂會,收聽量達千萬級。
前后籌備不足10天,全球音樂家在線上一呼百應,足見上海的文化號召力。“音樂無國界”“環球同此涼熱”的評論在網上傳播。全球大接力結束,巴黎管弦樂團總經理勞倫特·拜爾表示,疫后條件允許,一定要第一時間到滬演出交流。墨爾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林登·特拉奇尼相信,“疫情結束后,我們會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疫情中,劇場停擺,市委宣傳部發起布局網絡的“藝起前行”項目,征集到2.2萬條短視頻,累計網絡播放14億次。上海交響樂團轉場云端,推出“自我隔離音樂包”“首席教你學樂器”“周末線上音樂會”等線上音樂品牌,贏得《紐約時報》的隔空點贊。
“停工不停功”、戴口罩跳芭蕾的上海芭蕾舞團,登上微博熱搜,也引發了華為公司任正非的共鳴。任正非說:“從這群芭蕾舞演員身上可以看到這種內生力量。成熟的企業深知危機是常態,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修煉好內功,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也是華為精神。”華為將視頻字幕翻譯為十幾種語言,將“口罩芭蕾”的奮斗之美,傳遞到170多個國家。
12月16日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百位海內外優秀音樂家強強聯手,一場線上的紀念音樂會從這座城市開啟。早晨8時起,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馬拉松音樂會。16小時,是這場音樂會的總時長。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上海出品正憑借對藝術高峰的攀登、社會責任的擔當和時代精神的傳播,贏得業界贊賞,也得到大眾的精神共鳴。(記者 吳桐 鐘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