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5月25日電 題:陜北黃土高原上的三色“新顏值”作者 張一辰 邱藝寧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落腳陜北,中共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了十三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也由此成為西北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紅色足跡”。時光荏苒,而今的革命老區在社會的變遷與發展中又有怎樣的“新顏值”?“三種顏色”或將給出答案。
紅色旅游“唱主角”
作為中國北方的山區革命根據地,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西北部的照金,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如今以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薛家寨革命舊址、陳家坡會議舊址等為代表的紅色地標已成為照金紅色旅游發展中的“名片”。
紀念館副館長宋建斌表示,該館以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歷史為主線,用歷史資料、圖片、文物與各種現代的展陳技術相結合,再現了創建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艱難歷程。隨著紅色旅游的日益升溫,前來該館參觀、研學的團隊持續增加。今年接待游客數量預計將超過一百萬人次。
“從1938年到1943年,由于日寇與國民黨的鎮壓,加之自然災害的侵襲,陜甘寧邊區出現了很大的經濟困難,由于當時延安物資極度匱乏,毛澤東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并率先垂范,在楊家嶺開墾出一塊菜地。”楊家嶺革命舊址講解員惠晨將革命老區發生的“紅色故事”講述給四方游客。
陜西革命老區所蘊含的“紅色記憶”,成為推動當地旅游產業體系創新、紅色旅游景區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黃土文化”述說崢嶸歲月
在農耕歷史悠久的陜北地區,安塞腰鼓、陜北民歌、陜北說書、子長嗩吶、陜北道情等民間藝術形式無不展現著“黃土文化”的風情。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陜北民歌在延安時期發揚光大,比如誕生在黃土高原的《東方紅》就取自陜北民歌,是黃土文化與老區革命故事相融合的一個典型。”延安市安塞區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塞紅表示。
安塞腰鼓作為“黃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流傳于陜北安塞地區的民間廣場舞蹈藝術。延安時期,其在陜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中得到極大發展。后來,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安塞腰鼓走遍大江南北,被譽為“勝利腰鼓”。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塞腰鼓無論走到哪,它都能代表陜北。”安塞區民間藝術培訓中心腰鼓演員劉國進表示,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安塞腰鼓在傳播黃土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自己進行腰鼓表演已有二十余載,未來,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將此民間藝術形式傳承與發揚。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是延安獨有的符號,在“黃土文化”的浸潤下,此間的時代波瀾與歲月印記歷久彌新。
綠色版圖由“淺”及“深”
陜西吳起縣位于延安市西北部,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吳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吳起成為陜甘寧邊區和隴東分區的革命大后方。20世紀90年代,吳起縣響應國家“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口號,率先在全國實施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
中國唯一一個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為主題的展覽館就坐落于吳起縣,記者在館內看到,通過實物與文件展示、退耕還林場景還原、全息影像模擬再現等聲、光、電的方式,詳解了退耕還林的背景、決策、實施及成效,記錄了這片土地“由黃變綠”的歷史進程。
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齊統祥表示,自2013年起,全縣開啟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在重點進行植樹造林的同時,對沙棘、山桃、山杏等樹種加以推廣,令農戶在植樹造林之余所獲取的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退耕還林20余載,“黃土地”亮出綠色“新顏值”。據遙感衛星數據顯示,2020年陜西省植被覆蓋度73.29%,較2000年增加16.37%,其中陜北退耕還林區和風沙區的增量最為顯著。
黃土高原由“淺綠”向“深綠”挺進。正如詩人賀敬之在《回延安》中所云:“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