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5日電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25日表示,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不斷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5月25日,國新辦就博物館改革發展指導意見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從優化體系布局的角度來推進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這方面具體的工作安排是怎樣的?
關強介紹,在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截止2020年底,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達到5788家,其中5214家免費開放,定級博物館達到1224家,非國有博物館增至1860家,行業博物館達到825家,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
“但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為此我們提出了‘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的目標,這是新時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呈現出來的新特點,更是博物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關強表示。
關強指出,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不斷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統籌實現博物館差異平衡發展。針對不同層級的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將視其基礎和底蘊,推動差異平衡發展。如國家和省級博物館發展現狀普遍較好,要繼續在自身功能提升和創新服務上下功夫,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重點關注市縣級博物館發展,部分重要市縣級館實現特色化發展,中小博物館發展質量在國家和省級博物館的指導和幫扶下,普遍得到提升;更加關注社區、鄉村和邊疆地區博物館發展,實現博物館公眾服務的均等化。
二是推動博物館特色化發展。新時代的博物館不僅僅是文物收藏單位,更是文化傳播單位,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地。因此,國家文物局將更加注重博物館凸顯服務大局的主動性和時效性,緊密結合國情、省情、市情和縣情,依托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事件,建設一批具有當代主題的特色博物館;要利用現有資源,依托文物遺址及工業、農業等遺產的特點和資源優勢,建設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專題博物館;聚焦不同選題,建設一批能夠反映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重點特色專題博物館,更好地發揮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三是推動博物館集群發展。正確分析不同區域博物館發展現狀,立足資源和稟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核心示范區、建設“博物館小鎮”,實現不同區域博物館的集群式發展。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以促進不同類型博物館的有機融合;陜西西安、山西大同、江蘇南京等地也都陸續拉開了“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大幕。
四是關注非國有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的發展。國家文物局將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非國有博物館扶持政策,充分考慮主辦單位意愿和發展環境,扶持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發展,通過聯展、巡展、借展等方式,讓文物系統的富余資源在行業博物館得到有效利用。進一步規范非國有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的管理,明確不同資源屬性、不同舉辦者性質的博物館權責,建立起博物館共建共管的機制。
“這方面,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努力構建博物館發展的新格局,加快建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體系。當然這項工作還需要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因為在頂層設計之后,具體落實還是要到省市縣各級,所以我們會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這方面工作。”關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