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喬雪峰)近日,人民網經濟科技頻道攜手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舉辦“人工智能賦能區域智慧教育——教育新基建專場”,邀請產學研各方,為教育新基建長足發展建言獻策。我國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各參與主體如何更好地參與進來,形成教育資源全員參與,聯通校內外的生態?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局長王玉璽建議,建設國家教育資源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從內容而言,要加快三個轉變:
一是從碎片化建設轉向體系化建設。要建立體系化的課程資源,利用技術手段快速解決偏遠地區學校國家課程開不齊、開不足的問題,推動數字化教學、數字化學習常態化、規?;?。二是從一般性資源到優質性資源。資源平臺要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要匯聚優秀教師的智慧,要開發培養核心素養的體系化課程。三是從資源共享轉向課程共享。課程聚集了目標、內容、教與學方式、評價等與教育質量相關的各個要素,而資源不能直接指向教育的質量。
王玉璽認為,國家教育資源平臺應該成為一個“課程池”,資源、工具、數據都應“下沉”為課程的組成部分或支持系統。
就機制而言,王玉璽建議要明確各級的事權、各方的邊界:一是上下打通。需要建立國家級共享框架,既要全國上下一盤棋,建設中央數據庫、課程池,也要鼓勵地方特色發展,這就需要從技術和機制上做好打通。二是產業融通。建立準入標準、服務標準,建立數字版權保護機制和服務交易體系,推動全媒體、跨媒體課程從創建到出版的全流程跟蹤,形成新的產業形態。
在推進智慧教育建設過程中有哪些可供總結的經驗,還存在哪些問題?2020年,深圳市成功獲批創建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區”,王玉璽介紹,龍華區在三個方面努力做好示范效應:一是標準示范。二是場景示范。三是模式示范。
王玉璽認為,新基建的實施,其難點不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也不是應用,而是生態變革。比如,“龍華云校”建設,就是一個新教育生態建設的過程,沒有采用“交鑰匙工程”的模式,沒有購買平臺、資源,而是在龍華區區塊鏈項目的總體框架下,教育、科技、出版機構、課程提供商、教師形成一個協同創新共同體,開發第4代學習系統,構建全媒體課程開發培育、版權認證、數字交易的全鏈式服務體系,打造了一個科技和教育雙向融合的新生態。
王玉璽表示,龍華區是廣東省政府打造的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聚集區,有兩千多家高新企業,有動力、有能力、有魄力在科技與教育雙向融合的智慧教育發展模式探索中形成“龍華樣本”,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