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創新報告(2021)》藍皮書發布。藍皮書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粵九市+香港+澳門)在2020年克服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年經濟增速保持大致穩定,整體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9萬億元,高于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11.08萬億元的規模。預計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將迎來全面復蘇,主要經濟指標逐步回暖。其中,粵九市表現出了較強經濟韌性。據統計,2020年廣東省9個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5萬億元,占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的80.8%,比重較2019年提升0.1個百分點。深圳以2.767萬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保持領先,較2019年增加743萬億元,連續第四年居粵港澳大灣區首位。廣州經濟總量首次超越香港,2020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2萬億元,較2019年增加1391億元,增量位居粵港澳大灣區之首。
藍皮書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宏觀視角,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的宏觀形勢分析和研究,總結并概括了粵港澳大灣區在2020年的發展狀況,預測并分析了2021年大灣區發展所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對策建議。同時,報告以不同領域、不同城市的個案問題為微觀視角,結合社會前沿熱點問題,聚焦產業發展。
目前,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創新規則上具有各自特點與總體差異。值得一提的是,藍皮書通過深度挖掘粵港澳大灣區在規則對接方面存在的障礙與問題,結合三地的優勢資源,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規則對接與合作方向,圍繞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科研管理、創新創業、知識產權、金融科技、數據信息、認證技術標準等方面提出了規則對接策略和建議。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影響逐漸降低,大灣區內需增長動力逐漸恢復,外貿形勢好于預期,金融市場穩步攀升。藍皮書指出,粵九市出臺了多項促進消費政策,有效恢復居民信心,消費逐漸回暖。數據顯示,2020年粵九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3.12萬億元,占廣東省的比重達到77.64%,占全國比重達7.96%。
在外貿方面,深圳市表現相對突出,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以及落實“六穩”“六保”出臺的各項政策見效,深圳市外貿基本盤回穩向好。2020年深圳進出口總值3.05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2.4%,出口增長1.5%,達1.7萬億元,出口規模連續第28年居全國外貿城市首位。
藍皮書對社會普遍關注的體制融合、政策協調、規則對接等熱點問題展開了系列深入研究,從社會熱點問題到微觀視角均有涉及,既有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分析,也有關于不同領域、不同城市的個案問題的研究。
當中,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建議的研究、對松山湖科學城融入大灣區科學中心建設體制機制的研究、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反洗錢協調合作策略的研究等作了分析,力求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相關解決方案。
記者發現,藍皮書首次從“南沙視角”解讀大灣區,對廣州市南沙區現代產業發展及其功能定位、文化建設等方面特別關注。廣州南沙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雙區驅動”發展格局以及推進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未來的城市競爭必然是文化的競爭, 世界各城市、城區往往都依托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樞紐等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中心、代表城市形象的“城市客廳”。藍皮書認為,打造具有南沙文化標識的“城市客廳”, 可以有效提升南沙新區的城市文化魅力和城區宜居度;可加速人才、資本等高端資源要素在南沙的集聚;可以補齊南沙文創產業發展短板,培育南沙新的經濟增長點等。同時,藍皮書建議借力頂尖專業機構,加快南沙文創產業集聚。
“十四五”時期,大灣區將充分發揮產業和區位優勢,率先探索有利于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并加快向全面數字化方向發展,科技創新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依靠。
藍皮書指出,港澳兩地需要準確把握自身角色和定位,在大灣區框架下加速港澳地區再工業化進程,調整經濟結構,帶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同時建議,要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在促進“雙循環”中的作用,在大灣區框架下加快香港與澳門的轉型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
據悉,藍皮書由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南沙)改革創新研究院、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東省區域發展藍皮書研究會共同編著。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譚苑芳介紹,該書以第一手調研、第一手材料,反映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創新的現狀和前景,對講好大灣區故事、傳播大灣區文化,具有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