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燕趙大地秋糧即將迎來大面積收獲,各種經濟作物次第成熟,農田上處處是忙碌身影,田野里孕育著豐收希望。
然而就在一個多月前,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河北多地遭受洪澇災害,農作物和農業設施不同程度受損。為此,河北多措并舉減輕受災區域農田損失,努力提升未受災區域農作物單產。根據目前田間調查和衛星遙感監測,河北未受災區域秋糧生產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邢臺市南和區部分村莊處于大陸澤蓄滯洪區,受7月底8月初連續降雨影響,和陽鎮范莊村的農田積水超過20厘米。范莊村種植大戶范立軍說,他對過水地塊的玉米進行了兩次飛防作業,盡管此前被水泡的玉米葉片依然發黃,但這段時間新長出的玉米葉片恢復了正常,預計產量影響不大。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的農技人員在范莊村查看玉米灌漿情況。新華社記者趙鴻宇 攝
受災區域在做好主糧減損的同時,也多措并舉減輕洪澇對各類經濟作物的影響。保定市易縣酸棗家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易縣白馬鄉種植了3000畝酸棗樹,公司負責人王蘭栓說,酸棗樹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特性,但如果長時間被水浸泡,可能導致減產甚至酸棗樹死亡。
為此,當地農業部門緊急調用機械設備、排水設施,對酸棗種植區進行排澇,并利用電子儀器監測土壤墑情和病蟲害,適時采取飛防作業噴施葉面肥、生物殺蟲劑等,目前酸棗樹成活率在95%以上。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的相關負責人說,河北省超過1萬名黨員干部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根據受災區域不同農作物的情況,分類施策、持續跟蹤,盡最大努力減少受災農田損失。
在做好受災區域減損的同時,河北努力提升未受災區域農作物單產,以豐補歉,為實現穩糧增產打下基礎。
“經過初步測產,今年大豆畝產要比去年至少多15公斤,玉米產量也會提升。”邯鄲市雞澤縣曹莊鎮東硯池村種糧大戶任章美說,他2022年開始嘗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然而兩種作物需要的肥料、除草劑不同,當年全靠人工完成,費時費力效果也不夠理想。2023年,在縣里農技人員幫助下,任章美在作物出苗前提前做好封閉除草工作,并對農機進行改良,基本實現全機械化種植,促進產量提升。
雞澤縣曹莊鎮東硯池村農田中大豆、玉米長勢良好。新華社記者郭雅茹 攝
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的冀東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的試驗田和生產田里,近千畝水稻籽粒飽滿,豐收在即。
試驗站負責人陳繼東說,今年水稻畝產有望超過700公斤,較去年提升50公斤左右,這主要得益于田間管理設施的應用,如數字化墑情監測站使稻田澆水更加精準高效;蟲情測報燈不僅能第一時間預防病蟲害,還可以減少農藥用量,保障稻米綠色生長。(記者郭雅茹、趙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