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2日),我國進入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此時,三伏已至,暑熱交蒸將達到巔峰。大暑時節的諺語離不開一個“熱”字,“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衣裳濕透”……在潮濕悶熱的大暑節氣,哪些地方桑拿天最為頻繁呢?
常年大暑時節,我國夏季范圍擴展到約530萬平方公里,達到一年中的鼎盛。“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大暑是全年最熱的節氣,正值三伏天開啟,我國大部高溫頻繁,且濕度較大,天氣時常又悶又熱,民間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中國天氣網盤點1991年至2020年的大數據發現,大暑節氣全國平均氣溫在二十四節氣中最高,平均高溫日數最多,極端高溫出現次數也最多,是名副其實的炎熱“三料冠軍”。在南方的江漢、江南、華南北部和北方的青海東部、甘肅、內蒙古中部、東北地區東南部等地,歷年的最高氣溫極值紀錄都出現在大暑節氣。
大暑時節不僅氣溫高,濕度也明顯增加,容易出現桑拿天。從常年統計來看,大暑節氣桑拿天最多的大城市為上海、南昌、廣州,平均桑拿天日數均在8天以上,其次是武漢、南寧,桑拿天日數超7天;北方的石家莊、西安、鄭州悶熱天氣也較多,桑拿天有6天以上。這些地方印證了諺語“大暑前后,衣裳濕透”,常被調侃“出門一分鐘,流汗兩小時”
為什么大暑時節會這么熱呢?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葉夢龍介紹,夏至節氣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但是地表熱量仍然在不斷積累,直至大暑所在的三伏前后熱量積累達到最高峰。 特別對于南方來說,大暑前后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有利于地面增溫,且不易形成云,使得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面,導致氣溫升高。大暑節氣也是南北方濕度迅速增加的時段,此時不僅南方多雨,北方雨季也陸續開啟,華北、東北地區往往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
大暑時節雖酷熱難耐,但農業生產卻依然不能停輟。“早稻搶日,晚稻搶時。”此時正是早稻收割、晚稻插秧的時節,田間地頭到處是人們忙碌的身影。高溫多雨對水稻的生長十分有利,因此民間還有“大暑炎熱好豐年”、“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等諺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宋代詩人方回對大暑時節又濕又熱的天氣發出無奈感嘆。為應對三伏天的酷熱,大暑節氣民間流傳著各種特色消暑習俗。浙江、山東、河南等地的人們會飲伏茶、吃伏姜,來祛除體內的濕熱。福建、廣東等地的人們會將仙草曬干后與米漿一起煮熟,冷卻后制成冰粉,讓苦夏多一份甜蜜的味道。在華北、黃淮的一些地方,有喝暑羊的習俗,人們會將新收割的麥子制成饃饃,搭配一碗鮮美的羊肉湯下肚,渾身通透、神清氣爽。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大暑之后,夏日的炎熱即將過去,秋天的涼爽終會到來。在熱到極致的大暑時節,我們不妨懷著一顆童心,玩水、露營、吃瓜,盡情體驗夏日的樂趣,靜待涼風的到來。(策劃/江漪 數據支持/葉夢龍 設計/陳玉潔 審核/劉紅欣 劉文靜 余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