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28日電 題:做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的“智慧大腦”——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王超
新華社記者郭中正
夜幕初垂,東部戰區某部作戰研究室燈火通明。
匯報席上的高級工程師王超手持激光筆,講解著對于未來作戰動態的構想。
“聯合作戰戰場信息環境錯綜復雜,我愿成為穿透迷霧的那道光。”這句誓言始終激勵著王超前行。
這是東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王超(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張天宇攝)
2016年,作為專業技術人才,王超被遴選納入戰區新組建的某保障隊。
他敏銳地意識到,擺在他們這代人面前的課題,是盡快從單一戰場的“數據中心”轉變為聯合作戰的“智慧大腦”。
“組建之初,‘形聯’已有雛形,但與‘神聚’還有距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思考,王超主動倡議相關專業單位來一場“頭腦風暴”,突破單一軍種和條塊分割思維,形成并行作業、數據共享的攻關機制,推動多源信息盡快融為一體,形成合力。
適應聯合、融入聯合、貢獻聯合。這些年來,潛心研戰是王超的工作常態。
“作為‘造橋的工程師’,我們的工作就是搭起戰區聯合作戰指揮與信息技術之間的‘橋梁’。”面對全新的聯合作戰指揮保障需求,王超決心全力以赴履行好服務主戰職能,真正讓技術“從紙面嵌入戰法”。
白天,他進入指揮席位,學習指揮流程記錄作戰需求;深夜,他帶著數據進機房,一遍遍推演算法。那些天,大家看到最多的,就是王超一個人面對大屏敲擊鍵盤的背影。
在一次聯合指揮演練中,某類數據分析準確率不足35%,直接影響了指揮決策效率。王超立即展開分析研究,發現現有的技術手段難以支撐龐大的數據分析需求。為此,他緊急攻關,連續奮戰16個小時,將該類數據分析準確率大幅提升。
經此一役,王超更加堅定了前沿科技服務戰場的信心。他運用所學開發出20多種軟件工具箱,解決了多項聯合作戰指揮保障難題。
東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王超(右二)與團隊成員交流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張天宇攝)
“單打獨斗還不夠,推動高新技術賦能必須集智聚力。”被評為戰區學科領域拔尖人才后,王超在單位成立了“戰技融合攻關小組”,立志打造一支懂技術、精戰術、能打仗的科研團隊。
他邀請院校專家、部隊骨干共同參與團隊建設,推行“技術+戰術”雙導師帶教機制,讓團隊成員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聯戰思維”。同時,他緊密跟蹤前沿科技發展,編寫理論教材、技能手冊10余本,研究創新技戰術手段5類12種,成為年輕官兵學習成才的“百寶箱”。
在王超帶領下,年輕的團隊迸發出強勁能量——
團隊工程師小陳多次在軍地專業比武中摘金奪銀;短短幾年,團隊成員小項從對聯合作戰力量運用的“小白”變成了團隊的青年骨干;科室里,15項全軍優秀成果的獎杯擺了一排又一排。
團隊成員都說,王超就像一粒種子,撒在哪里,哪里就能結出優質的果實。
王超卻說,“一人強不算強,團隊強才是真的強”。
王超的二等功獎章,和全家福照片一起擺在柜子里。在他心里,獎章的一半來自于家庭。
雖然和家人聚少離多,但王超經常會隔著電話細心叮囑家里的事。他的手機里,還一直保存著一條特殊短信。那是在女兒小升初考試前,王超用代碼編寫的一條動態“加油”程序。父愛像一條無聲的涓流,跨越數百公里,浸潤著遠方女兒的心田。
盛夏夜深。和家人視頻通話后的王超又回到電腦前,妻子多年前寫的寄語卡片靜靜地陪伴著他:“如果明天要打仗,我就報名支前,咱們一起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