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谷里的奇怪石頭
鹽湖里有許多石頭,這些石頭被稱為風帆石。它們由泥漿和泥漿沉積物組成,大的重達320公斤,小的就只有鵝卵石那么大。
石頭“走路”是大風刮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萬天豐指出:“賽車場鹽湖是一座季節性干湖,這意味著在雨量充沛的季節湖里會有水,這就使得石頭下的黏土可能相對松軟,再加上長期的風吹雨打,石頭就會變得很不穩當。當旱季來臨一有大風,石頭就很容易發生滾動。
是浮冰帶動石頭前行?
雖然,這樣的解釋是合理的,但它們很難證明,因為沒有人真正看到或記錄石頭的動作。
接下來,研究人員就開始了一段漫長的等待與觀察,直到2013年12月,他們的試驗才漸漸有了眉目。觀測數據顯示,石塊移動需要多種因素相結合。首先,鹽湖里必須充滿水,而且它的深度必須足以在寒冷的冬季夜晚形成浮冰,但是還不能太深,要讓石塊露出水面。隨著夜間的氣溫下降,鹽湖會凍結形成一層冰,這層冰必須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因為它需要在能滿足自由移動的同時,還得足夠結實。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冰層開始融化,碎裂成大塊浮冰,它們在輕風的吹拂下在湖里向前移動,并推動位于它們前面的石塊一起前進,在水底柔軟的泥濘地面上留下一道道移動痕跡。
研究者之一的理查德·諾里斯說:“在湖里有水的兩個半月中,我們記錄了5次移動事件,涉及上百塊石頭。我們發現,即使在死亡谷這樣以高溫著稱的地方,浮冰也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但是我們還沒有見到真正的大家伙移動。它們是否也以同樣的方式移動呢?目前還不得而知。”讓我們拭目以待!
會“走路”的石頭并非死亡谷獨有
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瀉湖中的微生物是石頭“行走”的關鍵所在。瀉湖底部生活著一個由藍藻、單細胞藻類和其他小型生物組成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分泌出光滑的物質,脫落形成沉積淤泥,從而為石頭提供了一個光滑的“溜冰場”。冬季的強風導致瀉湖產生水流,推動石頭在微生物分泌物表面上滑動。而當瀉湖干涸裸露出地表時,地面上便出現了石頭的移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