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版照片:上圖為韋國際站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舊校園里的教師宿舍前(9月3日攝);下圖為韋國際站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新校園里的教師宿舍前(9月3日攝)。
今年53歲的韋國際是廣西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校長,也是土生土長的馱瓜村人。1984年,18歲的他初中畢業后通過招聘成為馱瓜村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次年轉正為編制教師。35年來,他扎根深山,用熱情與耐心甘做瑤鄉“育苗人”。
馱瓜村坐落在深山中,距離縣城60多公里,山路崎嶇、通行不便。這座小學規模小,多年來學校只能基本維持6個教學班配備6個教師的規模,教師們或包班,或跨科任課。韋國際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每周總課時數保持在24節左右。
近年來,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開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馱瓜村和周邊村屯不少學生都隨父母搬出大山,在縣城附近的學校就讀。馱瓜村小學的學生數量也從曾經的2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28人。 為了整合教育資源,讓學生們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根據田東縣教育部門的安排,馱瓜村小學將很快并入鄉里的中心小學。“村里的孩子們將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我和老師們還是很開心的。”韋國際說。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韋國際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的教室里給學生上課(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舊校園里的教學樓(9月3日攝);下圖為9月3日無人機拍攝的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新校園。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韋國際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的教室里指導學生們寫作業(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韋國際(右一)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里與學生們玩籃球(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韋國際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的辦公室里備課(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韋國際(左三)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的辦公室里與學校其他5名教師討論新學期的教學安排(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韋國際(右二)與另一位學校老師(右一)一起在學生家里家訪(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這是9月3日無人機拍攝的坐落在大山深處的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馱瓜村小學(左側建筑)和馱瓜村。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