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10日電 題:寧夏:賀蘭山礦區的綠色“復蘇”
新華社記者趙倩、馬麗娟
10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迎來“寧夏日”開放活動。展區以雄渾賀蘭山、九曲黃河、沙湖濕地為設計基底,一片辟出的綠地中枸杞、葡萄等寧夏特色農作物旺盛生長,微縮版“塞上江南”的秀麗畫卷在游客面前徐徐展開。
寧夏三面環沙,氣候干旱,生態環境脆弱。得益于賀蘭山的庇護,寧夏平原才能免受騰格里沙漠的侵蝕,黃河安然滋養著良田萬頃,才有了今日塞北田園的美麗富足。因此,賀蘭山一直是寧夏、西北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同時,賀蘭山因富藏煤炭、硅石等資源,自20世紀50年代起便一直存在大規模的開采活動。1988年賀蘭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規露天采礦的行為仍然屢禁不止,山體滿目瘡痍、傷痕累累,生態環境愈加脆弱。
“挖出來的礦坑有幾十米深,隨處可見堆得上百米高的渣臺,整個礦區烏煙瘴氣的,刮風全是黑乎乎的煤灰。”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石炭井焦煤分公司的老員工陳春寧對礦區過去的場景仍記憶猶新。
為解決賀蘭山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2017年5月,寧夏正式打響了“賀蘭山生態保衛戰”,用一年多的時間對169處整治點全面開展了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徹底關停了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所有煤礦、非煤礦山、洗煤儲煤廠等,并實施了填埋渣坑、削坡覆土、播散草籽、恢復植被等治理工程。
近日,記者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進入寧夏賀蘭山礦區,沿途已不見滿載煤炭的運輸車輛,天空露出了久違的藍色。一些原本高達上百米、溝壑縱橫的煤礦渣堆已被削坡降級變得平緩,并覆上二三十厘米厚的黃土,遠望猶如梯田,去年播下的草籽也長出了片片綠意。
據寧夏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自新介紹,目前除了保留陵園、寺廟、景區等人類活動點外,有關部門已全面控制了保護區內的破壞活動,整治面積達4萬多畝。
礦區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擴大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了12年護林員的楊曉龍驚喜地發現,從去年起,在礦區碰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巖羊的幾率比以前高了不少。“尤其是清晨和傍晚,經常能碰到三三兩兩下山喝水的巖羊,今年夏天還看到了母羊帶著小羊羔下山。”他說。
巖羊等野生動物重回家園,是賀蘭山礦區生態功能正在“復蘇”的生動證明。為繼續鞏固提升整治成果,今年5月,寧夏印發了《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作方案》,提出利用3年時間,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把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和外圍保護地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和修復,建立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逐步恢復賀蘭山自然生態本底。
如今,寧夏也以此次整治為契機,促進產業綠色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如推動保留的煤礦和非煤礦山建成“綠色礦山”,加快將現有的老舊煤礦加工區轉型成為高端碳基材料研發生產基地等。“賀蘭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增強其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王自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