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0日電 題:“瓷美人”出疆
新華社記者 史競男、張曉龍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驕陽似火。維吾爾族老漢賽排爾·圖爾蓀滿頭大汗,忙著給他的“功勛”杏樹施肥。
兩個月前,金黃的杏子綴滿枝頭,賽排爾用它們換回50張百元鈔票。
“今年收成最好!”手里有了票子,老漢開心得像個孩子,眼角漾開一道道皺紋。
在自家4畝地上種過多年玉米和小麥,都沒賺上錢。十年前,望著一家老小眼巴巴的樣子,他下定決心,套種了17棵英吉沙杏樹。
英吉沙杏,個大皮薄、汁多肉甜,色澤亮麗中透出紅暈,好似少女的面頰。在它的家鄉——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這個地處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緣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無數老百姓指望依靠它脫貧致富。
“冰山玉珠”“中國第一杏”……英吉沙杏盛名在外,卻因怕碰撞、難保存、保鮮期短,成了嬌氣的“瓷美人”,只能“養在深閨”。
“英吉沙杏走不到烏魯木齊!”收購商的斷言,令果農們懊惱不已。想把成熟的鮮杏運出新疆售賣,更是天方夜譚。
“一公斤才八毛錢,大太陽下面忙活四個月,就賺千把塊錢。唉……”想起過去,賽排爾直搖頭。
運輸難、銷路窄,杏價持續低迷,果農入不敷出,不巧前些年又碰上病蟲害。
“一棵杏樹才出二三十公斤杏子,還都帶著蟲眼。”鄉里的干部麥麥提吐爾孫·阿布來提眼睜睜看著果農們拎起斧子,毫不吝惜地砍光杏樹,給玉米和小麥“讓出”陽光。
據英吉沙縣政府統計,2014年至2017年間,全縣杏種植面積從巔峰時期的30萬畝銳減一半。
賽排爾心軟,沒舍得砍樹,卻帶著妻兒跑到離家1000公里的烏魯木齊打工賺錢。
杏樹,真的結不出希望嗎?
2017年1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召開特色林果業南疆工作推進會,啟動“百千萬培訓行動計劃”。僅僅兩個月后,又召開推進南疆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動員會,重點布局南疆34個縣市,優先支持林果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拓寬銷售”“農民增收”……一條條務實舉措勾勒出希望的圖景。
好消息開始不斷傳進賽排爾的耳朵里——
百余名林果專家進駐南疆林果主產縣市,其中包括英吉沙在內的22個深度貧困縣;
政府一邊組織專家抗擊病蟲害,一邊與龍頭企業新疆果業集團合作,打通物流和銷售渠道;
駐村工作隊幫果農追肥、澆水、除草,教會他們科學管理、科學種植……
看到機會的賽排爾回來了。他摩挲著雜草叢間的杏樹,準備大干一場。
2018年,英吉沙縣開展“冰山玉珠越昆侖”活動,線上線下宣傳打造“英吉沙甜杏”品牌。
這一年,英吉沙縣產杏8.6萬噸,市場價格比往年翻了4倍,讓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信心大增。全縣又投入685萬元進行技術改良,推進標準化種植,使杏子品質有了明顯提高。
2019年盛夏,中國杏樹種植面積最大的英吉沙縣15萬畝杏林喜獲豐收。
在“瓷美人”曾經走不到的烏魯木齊,熙熙攘攘的國際大巴扎上,英吉沙杏格外引人注目,受到各地游客青睞。
與此同時,60多家電商平臺同步上線英吉沙鮮杏,“瓷美人”走上了內地餐桌。
曾經援疆的一名山東干部在老家再次吃到英吉沙杏,驚訝道:“跟當年在英吉沙杏樹下吃到的味道一樣!”
賽排爾一點不奇怪。他聽說這些鮮杏之所以能“平安”抵達千里之外的大城市,是因為穿上了特殊的新裝。
新疆果業集團的一位負責人介紹,通過創新技術手段,今年啟用了13條氣調包裝線,為“瓷美人”穿上充入氮氣、氧氣等混合氣體進行保鮮的漂亮“衣服”,通過冷鏈物流更完好地銷往全國各地。
“以前是我們各種想辦法賣,現在是老板四處找農民買!”貧困戶賽排爾家靠著種杏,生活有了起色。他打算用這兩年種杏賺到的錢裝修新房,再購買一臺飼料機,養些牛羊。
賽排爾所在的包孜洪村,有130戶人家種杏,其中110戶都是貧困戶。
駐村干部、包孜洪村扶貧工作站站長熱黑木江·阿木提說,以前,果農最遠把杏拉到鎮上賣,銷售半徑只有七八公里。“現在,95%的杏子都賣到了內地,果農最多增收1萬元。”
讓“瓷美人”走得再遠些吧!這是賽排爾的心愿,“杏子賣得越遠,日子就越好!”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新疆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4%下降到6.1%,北疆、東疆所有縣都實現脫貧。
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中,今年計劃脫貧12個,明年脫貧10個,其中包括“瓷美人”的家鄉英吉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