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拼版照片是2012年至2019年拍攝的250名山區(qū)教師的肖像,他們是廣西天等縣、大新縣、全州縣、灌陽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部分山區(qū)教學點的老師。
靜謐晨曦,他們守候回蕩山中的甜美書聲。 燦爛星光,他們守候呢喃山里的七彩夢幻。
他們是山區(qū)教師,守候著山區(qū)的未來與希望,用自己的堅守詮釋那份為人師表的如炬初心。
2012年起,記者踏跡廣西多地山區(qū),用鏡頭陸續(xù)記錄了250多名山區(qū)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歡樂與憂思、奉獻與收獲。這些山區(qū)教師工作的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條件艱苦。然而,從把為人師表的理想信念種子埋進大山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深深地愛上那片寂寥貧瘠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
這些山區(qū)教師往往不但要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還要負責給學生做飯、照顧學生午休,他們既是老師,又是廚師,甚至還要承擔部分學生家長的責任。
年復一年,這些山區(qū)教師將一批批學子送出大山,他們卻選擇留守大山,堅守在我國教育不可或缺的最基層崗位上。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菁盛鄉(xiāng)義德小學弄豆教學點,藍啟飛老師和學生藍孟源一起吃午餐(2015年4月15日攝)。當時,藍啟飛是這所學校唯一的老師,藍孟源是這所學校唯一的學生。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zhèn)江柳村,翁江教學點老師余啟貴和學生一起走在去學校的路上(2013年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東蘭縣三石鎮(zhèn)泗爺小學,黃英雄老師課間和學生一起打乒乓球(2014年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xiāng),桂平巖小學老師趙仁斌(前)用電單車將楊大杰老師載去學校的路上(2016年3月24日攝)。2015年3月,楊大杰被診斷為股骨頭壞死,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治療病情有所緩解后,他堅持帶病回到教學崗位上。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上林縣西燕鎮(zhèn)大龍洞村大龍洞小學刁望教學點,石蘭松老師在給學生打午飯(2013年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東蘭縣三石鎮(zhèn)泗爺小學,黃英雄老師在照顧學生睡午覺(2014年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天等縣進結(jié)鎮(zhèn)愛樂村龍坡屯,龍坡教學點老師黃明料在教學點附近農(nóng)家挑水回學校給學生做午飯(2015年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xiāng),野豬殿村小學老師周運雄在采購學生營養(yǎng)餐食材后騎行在回學校的路上(2016年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xiāng)野豬殿村,野豬殿村小學老師周運雄放午學后背著一名學生走過被流水淹沒的路段回家(2016年3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天等縣進遠鄉(xiāng)進遠村龍含教學點,農(nóng)志鵬老師給學生交代放學路上安全注意事項(2017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龍灣鄉(xiāng)琴棋小學,黃若珍老師(右)和學生準備升國旗(2017年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湖廣小學,學校師生課間一起做游戲(3月20日攝)。湖廣小學是一所位于湘桂邊界的學校,學生一部分來自湖南,一部分來自廣西。兩名老師,一名來自湖南,一名來自廣西。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全州縣白寶鄉(xiāng)北山村小學,唐廣芳老師在給學生上體育課(2016年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凌云縣下甲鎮(zhèn)河洲村念恩小學,阮文憑老師坐在輪椅上給學生上課(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張拼版照片是2012年至2019年拍攝的210名廣西山區(qū)教師手書的“為人師表”。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全州縣白寶鄉(xiāng)北山村小學,唐廣芳老師用殘疾的右臂夾著三角板在給學生上課(2016年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廣西凌云縣下甲鎮(zhèn)河洲村念恩小學,阮文憑老師下課后在學生幫助下坐著輪椅出教室(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