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9月10日電(記者周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述元10日表示,以執行信息化、電子卷宗、電子訴訟等為重點,全國法院深入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目前建設成效顯著。
10日,張述元在廣州舉行的全國法院第六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做專題報告,從電子訴訟服務、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以及執行信息化等全流程,介紹了我國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服務人民需要的進展。
訴訟服務是人民群眾感受司法文明的窗口,推進電子訴訟,讓群眾少跑腿,又有利于提升訴訟便捷化水平。據介紹,截至2018年底,我國81.8%的法院支持網上立案,民事案件網上立案率達到17.4%。全國范圍內實現跨域立案的法院已達1154家,占全國法院總數的32%。
推進電子卷宗,讓檔案“瘦身”則是打通智能化辦案的關鍵環節。據張述元介紹,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有2864家法院建設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系統,全國61%的案件隨案生成電子卷宗并流轉應用。電子卷宗已逐漸替代紙質卷宗,改變法官的辦案習慣,為智能化辦案打下基礎。
部分企業、個人拒不執行訴訟一直是司法領域“老大難”問題。法院系統則通過信息化建設,助力解決執行難。張述元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已經開通了全國法院決勝“基本解決執行難”信息網,建成統一的執行辦案平臺和指揮管理平臺。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拓展執行聯動范圍,與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等16家單位和39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網,覆蓋存款、車輛等16類25項信息,對被執行人主要財產形式“一網打盡”。
當天,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還展示了廣東法院利用信息化技術服務訴訟的最新成果,并上線全國首個智慧法院實驗室——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廣東)實驗室。據介紹,實驗室設有訴訟服務、辦公辦案、線上庭審、智慧執行、區塊鏈研發、大數據管理等六大實驗功能區。實驗室將作為全國法院推進智能化應用的孵化器,以關鍵技術試驗攻關為主業,深化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審判實踐中的運用,推動訴訟服務和審判輔助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