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
永銀錢幣博物館
陀螺失戀歷史館
博物館如今已成為人們日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與傳統大而全、厚重而有深度的國有博物館不同,南京一批小而精、巧而美的民營主題博物館以新穎的展陳方式、良好的互動界面和融知識與趣味于一體的活動形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成為當下年輕觀眾追捧的網紅打卡地。
有品 讓博物館變文化客廳
9月開學上五年級的果果,為了完成一篇非遺體驗作業,他選擇到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走進大門,迎面是一架云錦織機,兩位織工正在演示織錦的過程,指導老師隨即給他戴上VR眼鏡,突然,眼前的織機被紛紛“拆開了”——如何組裝、如何走線、如何織錦,一目了然。
博物館副館長馬培培告訴記者,這是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推出的社會教育品牌——“江南絲塾”課程之一。作為一座從美學角度詮釋江南絲綢文化的專業主題博物館,絲博館打出了“顛覆傳統博物館觀念”的口號。
那么他們是怎么顛覆的呢?
絲博館兩層共2400平方米展區,從夏商周的桑蠶規模養殖到明清的絲綢海外貿易,從緙絲的工藝、到宋錦的風格,絲博館用實物、情景再現、實操體驗等豐富的表現手法,再現了江南絲綢文化的前世今生。
馬培培說,作為一家依托企業打造的免費博物館,絲博館的辦館思路并不限于單純的絲帛產業展示,而是深度挖掘絲綢文化進而打造主題活動,圍繞絲綢IP進行聯合開發,打造落地的文化創意產品。
其中為孩子們定制的“江南絲塾”社會教育品牌,通過“成長的故事——蠶寶寶的美麗蛻變”“思路印記·樂織奧秘”“江南色韻·藍旋之美”等課程,將傳習趣味化,可以根據群體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課程。馬副館長說,僅去年“絲塾”就成功開設課程108場。
博物館的另一文化品牌“江南絲生活”主要為注重生活品質的女性量身打造,與婦聯和漓江出版社共同打造的女性閱讀活動“閱美女性·絲享人生”目前已頗具影響;舉辦的“江南絲韻·漢服文化月”活動、“新古典·新時尚漢服設計大獎賽”吸引了全國漢服圈參與;而“老月份牌旗袍活化秀”則經典復刻了民國時期月份牌上的旗袍樣式,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旗袍愛好者的參與。
“讓博物館藏品活起來,最好的方式是文創開發。”馬培培說,博物館根據館內藏品及相關文獻資料,設計開發了《絲路千年·南京印記》《和平安寧》《絲路山水地圖》卷軸、《吉象》等15個系列文創產品;還與騰訊視頻合作、通過網友眾籌開發了“十方絲綢之路”創意絲巾;落地“絲路山水”“絲情畫意”“蠶桑絲帛”三個系列的絲綢衍生品;與光大銀行合作開發云錦信用卡,與中旅集團合作“南都繁會·秦淮最情懷”南京文化深度研學游。
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個非國有博物館,依托絲綢全產業鏈,用創新思路顛覆了傳統考古展覽型博物館只做陳列缺少互動的展陳方式,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參觀、體驗、交流的文化空間。自2017年開館以來,博物館已接待國內外觀眾6萬余人,開展各類主題活動200余場。
有趣 讓博物館變樂園
真實且稀有是永銀錢幣博物館給參觀者的最初印象。
在一樓臨展廳,正在展覽的是 “紅色貨幣”,展陳的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三個政權的貨幣產物,而貨幣背后的歷史也一一呈現。
1926年,湖南省特派員賀爾康到達衡山,在柴山洲建成了柴山洲特別區農民協會。這實際上也是早期我黨建立紅色銀行的一個雛形。其發行的面額為1元的白竹布貨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革命貨幣。
在“序廳”,最大的看點是世界貨幣起源之一——雅浦島石幣。“雅浦島石幣”是公元前4500年島上的居民所使用的古老貨幣。將帕勞島上的石灰巖割下來后渡海運回雅浦島,石幣大小不一,體積越大價值越高。帕勞群島和雅浦島之間相差12海里,約80公里的距離,原始人如何將如此巨大的石塊搬運回來,至今還是未解之謎。展廳中的雅浦島石幣是錢幣館赴美國費城斥資數百萬美元拍賣而得。
在永銀寶庫展區,最珍貴的展品是號稱鎮館之寶的“喜敦五大樣幣”。清晚期各省可以自主鑄幣,浙江、湖南、江南、廣東、陜西五省,都委托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鑄模并提供造幣機器,模具完成后于英國制成少量樣幣,這便是“喜敦廠五大樣幣”的由來。而所謂樣幣,則是用于檢驗印制質量和鑒別真偽,或用于試制和報樣送審的產品,這些標準樣本或試驗樣品都禁止流通和使用,所以數量極其稀少且價格昂貴。
除了這些貨幣展品稀有珍貴外,在錢幣館,新穎的展陳方式和融入現代技術的互動產品,是吸引年輕觀眾駐足流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四樓展廳,一下電梯便會走上一條名為“足下生輝”的玻璃甬道,地板下鋪滿世界各國的不同硬幣,它們總能吸引小朋友們趴在玻璃上看上好半天。甬道一側墻上的世界地圖,用各個國家的硬幣鑲在上面,走過這幅“有錢圖”,步入的是由4萬多枚國外的錢幣所制成的“錢幣雨”走廊,年輕人最愛在這個地方拍照留念,不僅討個好彩頭,更是朋友圈里最炫的美圖。
“博物館是文物的陳列之所,往往多了幾分歷史的凝重,少了幾分現代的時尚。”博物館館長陳永對記者說,足下生輝、“有錢圖”“錢幣雨”這些場景體驗,就是想借助新穎的展陳設計,為參觀者與藏品之間營造真切互動的空間。
在錢幣館,有趣的互動也讓錢幣超越了流通概念,給游客帶來驚喜:可以找到自己出生年份的紀念幣,也可以親身體驗錢幣的設計過程;如果你喜歡在故事中流連,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手指只需輕輕一點,錢幣的流轉演變足可以讓你穿行于人類文明的長河,品味錢幣背后的人文精神與社會經濟躍遷。你甚至還可以通過視頻刷臉,看看自己和世界各地錢幣上的哪個人物頭像最像。
“博物館的參觀者,并不需要你以說教的方式,告訴他們錢幣歷史是什么,錢幣文化是什么,這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已經不是問題了。他們需要的是體驗一場錢幣文化之旅,需要高科技帶來的視覺體驗,需要驚奇和美。”陳永說。
有情 讓博物館 變“樹洞”
相比于絲綢館的學術性,錢幣館的趣味性,陀螺失戀歷史館則主打情感。
藏身于南京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的陀螺失戀歷史館,自4月來到南京以后,迅速成為網紅店,無論是大眾點評,還是小紅書,輸入“失戀”二字,都會自動默認到這家店,這也足以說明該館的“江湖地位”。
和傳統博物館以固定展陳為主不同,失戀館是以巡展的方式進行,從天津開始,后到北京、上海、西安、拉薩等城市。
走進夫子廟這家失戀館,1000平方米的展廳被分為幾個功能區,一進門就是一面被寫得滿滿堂堂的“簽字墻”,原來這里是給失戀的人書寫自己故事、釋放情感的地方。
服務志愿者、18歲的南藝學生柳紹杰告訴記者,失戀館的上級公司原本是一家在天津的旅游服務公司,一次,公司里的一位小姐姐因為失戀萌發了這個點子,最初只在天津當地試水,沒想到大受歡迎,很快就在其他城市鋪開,今年4月在南京開展后迅速躥紅。
走過“簽字墻”便進入失戀館的核心展區——征集來的失戀物品:一支口紅、一封撕碎的情書、一個舊的布娃娃……每個物品背后都是一段戀愛的故事和兩個悲傷的人。其中號稱“鎮館之寶”的是一件名為“羽瑤婦婦”的黑色婚紗,背后是一段注定沒有結果的愛情,許多有類似經歷的人都喜歡在婚紗旁合影。
在主展廳一側的好幾個大玻璃瓶里,裝滿了“情感膠囊”,每個膠囊里是一個小紙條,將不能訴說的情愫寫在上面封存起來。
最受參觀者喜歡的是時空電話亭。在進口和館內深處各有一間電話亭,里面的電話互相連通,如果你想傾訴,就拿起電話訴說,不管另一間屋子里拿起電話的是誰,或許聆聽你故事的人也有一段坎坷的情史。
“在失戀館,或許人們一開始感受到的是悲傷,然而走進去,細細品味,最后得到的是治愈。”失戀館南京負責人王平告訴記者,失戀館僅自四月到六月,營業額就有100多萬元,“這對于這樣規模的小館來說算是相當不易了。”
而更多年輕人是因為這種全新的情感體驗被吸引到這里。來自揚州、馬鞍山的幾個年輕女孩就在失戀館里不停地拍照留念,“網紅打卡地嘛,總要來看一看。”
在“心結墻”上,紅色的心形卡片上寫滿了祝福和訴說。“當下人、特別是年輕人在物質消費急速發展的當下,情感需求也變得格外豐富,當情感無法滿足、或者一段戀情逝去后,無法排解的情緒就需要一個傾訴的入口,失戀館可以說填補了這個空白。” 南京佳緣婚戀介紹所二級心理咨詢師楊麗軍這樣總結說:“在這里人們看到的、讀到的是別人的愛情,而內心其實是在衡量自己的情感世界,與其說,失戀館變網紅是我們對別人情感的好奇,還不如說是我們對自我情感的需求使然。”(徐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