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有六條湘桂古道,月嶺村是其中一條。一條青石板鋪成的湘桂古道穿過月嶺村,一頭連著灌江渡口,一頭通往湖南的永安關。它曾是上千年來商旅繁忙的通道之一,也促成了月嶺古村落的誕生。
廣西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
六大院是月嶺古民居建筑群的核心,修建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分別名為翠德堂、宏遠堂、繼美堂、多福堂、文明堂和錫暇堂。其中多福堂是六大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院內三層共有10棟房子,格局類似北方的四合院。
多福堂
走進月嶺村的古巷和民居中,仿佛進入了一個明清建筑文化的時空走廊。尤其是六大院子,完美融合了嶺南和湘南兩種建筑風格。其建筑原料都是糯米、石灰、桐油之類的,砌起來的磚墻千年都不會腐壞。
石雕
更神奇的是,月嶺村古民居的地下排水系統非常發達,歷經數百年仍然排水流暢,不管下多大的雨,從路面上基本看不到水。唐氏后人唐章正經過多方考察,終于摸清了排水的去向,原來是經由房屋周圍的暗溝流到巖洞里,最終流向了山下的灌江。
排水溝
村里的巖洞與月嶺村的命運息息相關,它是村子的第一道防線。在巖洞的頂部,至今還能看到炮臺的遺跡。巖洞里充滿了陷阱、岔道和暗洞,時時需要躬身前行甚至爬行。在洞內,記者看到了非常奇妙的鐘乳石景觀,光怪陸離、千形百態。巖洞共有三層,中層豁然開朗,很像寬敞的大廳。唐章正說,這個巖洞全長有 600 多米,被月嶺村世世代代用來躲避戰亂和匪患,能藏上萬人。
巖洞
巖洞、護城河和宏元堂大院的外墻構成了月嶺村唐氏先祖從外到內布下的三道防線,守護著月嶺村古民居和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除此之外,村里還有將軍廟、文昌閣、步月亭等古建筑,都有幾百年的歷史。
廣西桂林古村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作為一個建筑群,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最漂亮、規格最高、最完整的一個古民居建筑群。
廣西灌陽縣住建局古村落保護項目負責人王定兵:月嶺村這個建筑風格比較多樣化,特別是六大院,它可以說在我們中國農村是一個寶庫。
幾百年老建筑修繕用水泥抹平!
月嶺村的確可以稱為桂北地區明清古民居文化的一個寶庫,它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一種勤勞智慧的結晶。2013年月嶺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但是《經濟半小時》記者在月嶺村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就看到了十幾處坍塌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有的部分損毀,有的屋頂坍塌,有的整體倒塌,成了殘垣斷壁。有一座剛倒的老房子還不幸砸到了人。老房子的主人是個五保戶,也是貧困戶。
倒塌的老房子
從去年以來,一些貧困戶的老房子坍塌后,村里幫忙把老墻重新修了一下,并蓋了石棉瓦,外面抹了層水泥,已經看不出來是老房子了,與周圍古建筑風格很不協調。
被粉刷重建的老房子
廣西桂林古村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解釋說,古民居墻里面的填充物都是黃泥巴,由于水分太多,引起膨脹后,磚就會擠壓,慢慢就坍塌了。卯興明說,這座新塌的老房子,年代比六大院子還要久遠,應該在明末清初。
塌了半邊的老房子
在月嶺村外,一穿過月嶺古民居的牌樓,首先看到的是各式各樣的新房子,像刀子一樣插入了古民居建筑群,和村內一個個拔地而起的新樓房內外夾擊,蠶食著月嶺古民居。
新房子將古民居建筑群包圍住
月嶺村雖然擁有桂北地區少有的旅游資源,但經濟發展卻十分落后,直到2017年才整體脫貧。即便這樣,村里許多村民的日子也過得緊巴巴,并不富裕。近幾年,灌陽縣希望重點打造月嶺村文化和旅游。然而村外專修的停車場已廢棄幾年,沒有一輛旅游車,村里目前的旅游收入寥寥無幾。廣西灌陽縣文旅局黨組書記文丟云說,旅游人數少,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就更亂搭亂建,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停車場
事實上,從2011年至今,灌陽縣為月嶺村旅游發展,曾拿出過6套規劃方案,月嶺村于2013年獲得了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稱號,2014年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并在2015年拿到了300萬元中央撥付資金。主要針對一些倒毀比較嚴重的古建筑實施修繕,原則和標準是修舊如舊。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目前,月嶺村古牌樓兩邊正在修建的兩棟樓,就是灌陽縣住建局重點關注的古民居修繕項目之一,它是拆掉已坍塌的老房子,在原址上蓋起來的,這個樓的整體的設計和顏色就是他們自己設計的。
牌樓兩邊是月嶺村的臉面,然而唐氏后人和專家看到新樓后,并不滿意。
廣西灌陽縣月嶺村唐氏后人唐章正:從外表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有點廣東或者安徽的風格。
廣西桂林古村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它主要的問題,就是對整個古民居建筑群的整體美破壞很大。
卯興明
除了正在修建的這兩棟樓,月嶺村祠堂后邊的一棟老房子也在進行修繕。專家卯興明看到后,當著當地住建局領導的面試圖制止這種破壞原貌的修繕。
廣西桂林古村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這個不改的話,遲早要改的。錢花得倒不多,但是像你們這樣做的話,只能破壞你們自己,你完全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用水泥修繕古民居
專家卯興明的話沒人愿意聽,老房子的修繕施工照常進行,都是用水泥、白灰粉刷老房子。卯興明認為,這種修繕與老百姓 自己拆毀老房建新房沒有區別,都是建設性破壞。
廣西桂林古村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從研究古民居這方面來說,有個名詞叫建設性破壞,好心建設,最后破壞了。
“石墻黛瓦、又見炊煙”的傳統村落既是一座座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人們心靈深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寄托。當前,從國家到地方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保護,絕不是等來了資金,不做研究、倉促上馬,這樣建起來的往往可能是一個光鮮的假古董。傳統村落的古建筑是不可復制的歷史,一旦損毀很難補救,因而,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嚴謹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要有尊重歷史、尊重文物、慎之又慎的科學態度。只有這樣,這份鄉愁才能成為留存在我們生活中的一道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