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0日電(記者姚友明、許祖華)日前,由陜西師范大學等單位相關專家主持的“檔案無公害整體脫酸加固與殺蟲滅菌同步關鍵技術研究”以及“環保型防災耐久檔案盒與封存箱產業化”兩項科技項目,成功通過了國家檔案局組織的驗收。
專家組認為,這兩項類似于給檔案文獻加上“金鐘罩”“鐵布衫”的技術,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整體上提高了館庫抗災能力,為保證檔案與文獻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具有重大創新意義。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專家研究發現圖書檔案紙張酸化嚴重影響其耐久性。經過10余年的科研攻關,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為首的科研團隊發現環氧乙烷與氬氣按照一定壓力配比組成的混合氣體,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能同時對酸堿性紙張混雜的整本圖書、整卷檔案進行批量化脫酸加固處理,不影響紙張負載的信息。
“對脫酸和加固后的紙張隨機檢測發現,其PH值中性平和,紙張加固效果顯著。”李玉虎說。
而另一方面,考慮到目前我國各地的檔案與文化典籍在存放過程中有防火、防蟲、防霉、防酸的現實需要,李玉虎團隊經過近30年的努力,研制加工出一種環保型防災耐久檔案盒與封存箱。目前這個科研成果已在國家圖書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文獻收藏單位進行了應用。
“我國以往對檔案和文化典籍的保護,往往停留在對檔案館、博物館大環境的改善方面,李玉虎教授從檔案盒和封存箱這樣的小環境著手,為我們打開了新視野。”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張美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