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小江豚和媽媽一起嬉戲。(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供圖)
9月2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一頭新生雌性小江豚F9C滿百天——這是人工環境中出生并成活的第四頭長江江豚,也是全人工環境中首次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長江江豚,標志著水生所長江江豚繁育保護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全人工環境下的二代江豚繁育
“這頭小江豚目前身體健康、發育正常、行為豐富。”水生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克雄介紹,F9C的媽媽福久(F9),今年11歲,2011年由鄱陽湖引進至水生所白鱀豚館。爸爸淘淘,今年14歲,2005年7月在水生所白鱀豚館出生,是世界上第一頭在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出生后一直生活在白鱀豚館,水生所科技人員通過多年努力和探索,建立了多項繁殖輔助技術,并對這些技術進行應用,以保障淘淘繁殖行為正常進行。
第二代江豚F9C出生后,科研人員通過親子鑒定,進一步證實了淘淘與F9C的父女關系,同時也證明了全人工環境中繁育的長江江豚能夠成功參與繁殖。
2018年夏季,水生所科技人員通過采取主動行為激發和主動群體組合等技術手段促成淘淘與福久成功交配。技術人員通過B超檢查和激素檢測確認福久懷孕后,為了給福久提供充足的營養,確保胎兒正常發育,采用餌料營養輔助技術為福久精心準備每一餐,并針對其喜歡單獨活動的特殊個性進行行為訓練和飼喂。妊娠期間,科技人員還特意進行群體調整,讓福久有機會跟隨其他母豚學習撫幼行為,以充分激發并培養她的母性。因為福久個性謹慎,為確保其順利分娩,并在有效時間內正常哺乳和撫幼,科技人員特意在福久分娩期間和撫幼初期為其營造了輕松自然的環境。
激發建立良好的母幼關系
2019年6月11日,科技人員觀察確認胎兒尾葉末梢露出,隨即啟動江豚分娩和母幼行為建立技術預案。得益于科技人員為福久分娩營造的輕松自然環境,整個分娩過程非常順利,分娩時長約150分鐘。
母幼關系能否成功建立是小江豚出生后面臨的第一關。如果分娩后的一段時間內,良好的母幼關系不能及時正常建立,會導致母豚不哺乳或幼豚不攝乳,嚴重時極可能導致新生幼豚因體力不支而夭折。同樣得益于有效的環境營造和妊娠期間的母性激發訓練,個性謹慎的福久和新生小豚F9C的母幼關系建立總體上非常順利,F9C平安度過了生命中最為關鍵的時期。福久生產后,營養需求越來越大,科技人員繼續采用餌料營養輔助技術確保其每天有足夠的能量和營養攝入以及充沛的奶水供應。
滿月后的小江豚F9C行為越來越豐富,開始表現出含魚、吐水、追逐活魚等嬉戲行為。
“長江江豚后援團”公益項目啟動
9月21日,水生所和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為這頭小江豚舉辦了簡單而溫馨的慶祝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來到現場,送上祝福。
作為當前長江干流生活的極可能是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和食物鏈的頂端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狀況,指示并反映著其繁衍棲息地——長江的生態健康狀態。人工環境中的長江江豚繁育技術研究和成功實踐,其最重要的價值是籍此深入了解長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學、發育生物學、行為學、生物聲學、營養學等特征,助力長江江豚的自然保護,同時建立綜合性、開放性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平臺,推進珍稀水生物種保護多學科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
活動現場,基金會發布并啟動了“長江江豚后援團”公益項目。社會公眾、愛心家庭、愛心企業可以在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微信平臺留言,選擇后援白鱀豚館飼養的7頭長江江豚中的一頭,并通過愛心捐贈等形式成為該江豚守護后援團的成員,和眾多熱心人士一起為長江江豚的自然保護助力。(記者 文俊 通訊員 孫慧 王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