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大連9月23日電(記者郭翔)23日6時,馬達聲打破大海的寧靜,漁船滿載著生蠔從黃海北部的海洋牧場歸來。在岸邊港口,漁民朱吉敏的手機短信提示他收到了客商轉來的前日貨款18.12萬元。
“這艘船剛剛從我經營的海洋牧場里采捕了新鮮生蠔,一船大約1萬斤。”59歲的朱吉敏是大連市長海縣廣鹿島的“老漁民”,他經營的海洋牧場包括400畝海面和2900畝海底。
金秋九月,當陸地糧田開始秋收時,這個黃海深處小島的漁民也迎來了豐收。“從9月20日起開始收獲生蠔,每天入賬都在20萬元左右,預計總收入300萬元左右。”他笑著說,客商就在港口等候新鮮生蠔上岸裝貨,“根本不愁賣”。
從傳統海洋捕撈到海水養殖,再到海洋牧場里耕海牧漁,與海洋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朱吉敏見證著海島漁民生產方式和觀念的變化,“過去我們更多是只向海洋索取,而今天大家明白用海更要‘養海’,才能可持續發展。”
“我除了在上層水面養殖大生蠔外,還會養殖一部分小生蠔,小生蠔并不出售,而是投入海底,作為魚礁改善海洋牧場海底環境。”朱吉敏說,他每年都會投入數十萬元改善海底,經營海洋牧場的他已經徹底變成了“新漁民”。
像牧場放養牛羊一樣耕海牧漁。“現在看到的是收獲上層海水養殖的生蠔,其實我還有一座‘海底銀行’。”朱吉敏說,海底放養的海參、海膽等海珍品過些天也將迎來豐收,“收益會比生蠔高,預計能達到500萬左右。”
在朱吉敏看來,建設海洋牧場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大連持續加大海洋牧場建設,目前已累計建設海洋牧場約36萬公頃,累計投入建礁資金約22.45億元,投放各類魚礁約1578萬平方米,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已達14處。
“經過這五六年持續投入建設海洋牧場,海參、海膽的品質越來越好,收益穩定,魚群也出現的越來越多。”朱吉敏說,海洋牧場正變成漁民的“藍色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