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24日電 題:旱塬長出鮮蘆筍
新華社記者鄒欣媛
干旱的沙地也能長蘆筍?9月,在吳忠市同心縣下馬關鎮,大片蘆筍覆蓋著望不到邊的黃土,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在綠色波浪中穿行。
“以前見都沒見過蘆筍,哪能想到在我們這兒種活了!”下馬關鎮五里墩村村民董義說。
下馬關鎮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干旱帶,年均降水量200多毫米、蒸發量卻達2000多毫米,溝壑縱橫,黃土裸露,幾乎沒有可利用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仍然缺衣少食。
在老百姓的觀念里,土地只能種活小雜糧。董義全家有40多畝田,祖祖輩輩種小雜糧,趕上雨水好,一畝地純掙幾十塊錢。
隨著一系列揚黃水利工程建成通水,2010年,黃河水被抬升數百米,沁入荒原。“有了水,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不甘心受窮。”下馬關鎮黨委書記董占平告訴記者,精準脫貧實施后,他們運用節水灌溉技術試種過中藥材、覆膜玉米,效益卻不太好。
2017年,經過前期考察溝通,下馬關鎮引進一家在鄰縣已成功試種蘆筍的企業,開始種蘆筍,目前全鎮已形成2000畝蘆筍種植基地。
一開始絕大多數老百姓心里直打鼓。寧夏馳馬聚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江解釋說:“不同于南方的竹筍,蘆筍耐旱,沙地正適合種。而且,這兒空氣新鮮,土壤干凈,蘆筍鮮脆可口品質好。”
56歲的董義是蘆筍基地最早的務工者,如今他成了種蘆筍的“行家”。“2017年,我跟著企業的技術人員一起去山東參觀,學會了給蘆筍打藥、除草、施肥,回來后我們再培訓其他村民。”他說。
老百姓靠種蘆筍走上了脫貧之路。同時,蘆筍基地輻射周邊多個村莊、1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流轉土地的老百姓除了獲得一畝200元的流轉費,還能在家門口干些種植、分揀的活兒賺錢。
“我最擔心的是銷路。”董占平說,現在看來,借助企業的銷售網絡根本不愁賣,前幾個月山東、廣州很多地方發來訂單。等到明年進入盛產期,每畝效益能超過1萬元。
綠色意味著希望。當地村民明顯感覺,自從蘆筍根莖變得豐茂,村子刮風少了,下雨多了。
“下一步,我們準備嘗試讓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享受分紅,大家充分參與進來,發展產業的信心就更足了。”董占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