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9月24日電(記者岳文婷)伴隨著沉重的“吱呀”聲,古老的“棋盤院”木門被推開,68歲的徐姓后人徐九成,為游客講起了引以為豪的商幫文化。
徐九成所在的千年古鎮伯延鎮,地處河北省武安市城南。在這里,有150多座清末老宅院。“以縣立幫”的商界傳奇曾在這里發生。
但多年來,這些古樸精美的老宅少人問津,日漸蕭條。如今,通過挖掘與開發商幫文化、古民居文化和紅色文化,古鎮迎來了新的振興。
據介紹,伯延鎮徐姓經營藥材和綢緞生意,靠智慧、勤勞和手藝積累財富。第十二世祖徐春芳建立的這處院落,距今已有150年。因為是并排的兩個三進院,院院左右相通、前后相連,像極了棋盤,所以叫它“棋盤院”。
自古武安多商賈,他們在南方經營綢緞生意,在北方經營藥材生意,有“南綢北藥”之稱。清末,藥商在古祁州(今安國)獨設“武安幫”。武安商人以一縣之地獨立為幫,與晉商、徽商等比肩稱雄,堪稱商界奇跡。
如今,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伯延街道,可以看到一座座造型獨特的閣樓、一面面匠心雕琢的影壁……雖然商幫輝煌不再,但一處處質樸的古建筑,還在“倔強”地散發著不凡氣度。
“伯延鎮文化底蘊深厚,除了商幫文化、古民居文化外,還有紅色文化,《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里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伯延鎮黨委書記邢曉飛說。
如今的伯延,不僅古民居得到修繕,還建立了周恩來紀念館、武安商幫故事館、武安古民居展館等。隨著來訪游客與日俱增,醋坊、酒坊,灌腸、羊湯等小店生意也紅火起來,古鎮商貿重現了往日繁華。
“義字當先,以義取利,濟世救人,以德聚財”“不畏艱辛,吃苦耐勞,接待規范,和氣生財”……在武安商幫故事館,武安商幫的經營之道再次成為游客談論的焦點,這些規則對當今商人仍有借鑒價值。
“外地游客來了,打工的鄉親回來了,鄉村一定會重新振興。”談到古鎮變遷,徐九成心滿意足,“‘棋盤院’一天能接待幾十人,最多時達到500人。我給游客講講古鎮文化,有收入,又有樂趣,幸福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