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28日電(記者喻珮、廖君)試運行9個月后,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27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展陳豐富的博物院,連同逐步“復原”的盤龍城城垣城壕遺址、宮殿建筑區、墓葬區等文物本體,讓觀眾近距離接觸長江中游商代中早期文明。
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跡最豐富的一處商代早期城址,距今3500年,是商代南土中心城邑和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中心,也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遺址于1963年首次考古試掘以來,歷經幾代考古人的共同努力,至今發掘面積已超過20000平方米,發現了宮城城垣、城壕、宮殿基址、貴族墓地、鑄銅作坊、灰坑、窯址等重要遺跡,出土文物達3000余件,曾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記者在新建成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看到,主體常設展覽《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包括“浪淘千古”“故邑風物”“角立南土”三個部分,全面展示了盤龍城的繁榮與發展。
開館當天,被譽為“鎮館之寶”的綠松石鑲金飾件,首次與復原件一同展出。綠松石鑲金飾件于2014年在楊家灣17號墓出土,距今約有3300年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器,器物原以近千片人工磨制的細小綠松石貼塑而成,由于這件鑲嵌器在埋葬和發掘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擾動,所以出土時只保存了500余片綠松石且已失去原貌。檢測得知,此飾件含金量達到89%,十分罕見,暗示這個墓葬主人可能是盤龍城最高等級貴族或首領。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指出,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展陳既有當時高等級貴族的生活面貌,也有平民生活狀況的體現。整個展示把盤龍城和鄭州商城、三星堆出土文物等進行對比,反映了一座商代文明集大成的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