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3日電 題:“長大要當解放軍”的北川男孩再度走上閱兵場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吳光于
“我在最后一排中間的位置。從過完年就開始訓練,終于不辱使命……”10月2日,記者的微信朋友圈里馮維更新了動態。
馮維是某部隊25歲的解放軍戰士,來自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10月1日,國慶大閱兵,馮維在陸軍方陣中,昂首挺胸,手端鋼槍,接受檢閱。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英姿颯爽的戰士,11年前曾站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滿目瘡痍的故鄉大地上,立下“長大要當解放軍”的志向,那時他還是小學生。
11年前的廢墟中,他立志“長大要當解放軍”
天安門廣場對馮維來說并不陌生。4年前,他就在這里參加過“9·3”大閱兵,站在“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接受檢閱。
“再一次經過天安門廣場,大聲喊出‘為人民服務’,有那么幾秒鐘,我仿佛又看到地震中那個驚慌失措的自己。今天的我,已經是可以手握鋼槍保衛祖國和人民的戰士!”馮維激動地說。
馮維出生在北川縣擂鼓鎮的一個羌寨里。2008年5月12日,地震發生的那個下午,六年級的馮維正在教室里上課,忽然間感覺到一陣猛烈的晃動。
千鈞一發的時刻,他從教室的窗臺跳向了窗外十多米高的大樹,當他攀著它回到地面時,身后的教學樓已經塌了。
震后第一夜,余震不斷,家人在櫻桃樹下搭了一個帳篷,媽媽抱著馮維和妹妹,流著眼淚安慰著他們:“不要怕,國家不會不管我們,一定會有人來救我們。”
在最絕望的時候,解放軍來了。
“我們村離北川縣城有15公里,地震把路都切斷了。就在村里快要水盡糧絕的時候,是解放軍徒步把食物和水送了進來。余震不斷的時候,是解放軍冒著危險,把我家的東西一件一件地搶救出來。他們為我們搭起救災帳篷,自己卻只能坐在地上背靠背休息。媽媽給他們送去熱水熱飯,他們卻說部隊有規定,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到最后,他們連我家的水都沒有喝一口。”
馮維說,從此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長大要當解放軍’是許多男孩心中的夢想,在我14歲那年,這個夢想因為劫后余生變得更加堅定。”
長大成人后,他兩次走過天安門閱兵場
2013年7月,馮維19歲,得知某集團軍到北川征兵時,立刻報了名,經過層層篩選,他終于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
“我很幸運,剛進部隊就進入了特戰旅。小時候覺得特種兵很神氣,但是真正開始魔鬼訓練,我才知道,所有的神氣都得用汗水和疼痛來換。”他說。
他給自己規定每天5點起床跑步。練習10米抓繩時,為了獲得更多的訓練機會,凌晨3點半就跑去占位置。半年里,他磨破了3雙膠鞋,用壞了2對護腿板。
在特戰旅的日子里,最挑戰勇氣的是跳傘訓練。第一次上飛機,馮維特別緊張。“跳出機艙時,我想起了當年在學校窗臺上的縱身一跳。還沒來得及反應,傘開了。我想起了那些離開的同學和老師,他們一定在離我很近的地方,如果看到這一幕,一定會為我自豪。”
2015年,馮維經過層層選拔,進入了集訓隊,參加了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9·3”大閱兵。
今年春節后,馮維進入國慶70周年大閱兵集訓隊。集訓開始后不久,他就傷了右腳腳踝。“一直咬牙堅持著,再疼也要忍著。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再上閱兵場!”
“別人問我為什么能對自己這么狠。我想,正因為我見到了災難面前人民子弟兵的英勇無畏,所以更加懂得要成為合格的軍人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正因為部隊對我和家鄉有恩,我必須成為一名優秀的戰士,去報答這份恩情。”
實現夢想 “時刻準備著”
11年過去了,馮維老家的鄉親們早已重拾生活。老家吉娜羌寨變成了一個有著濃郁羌族風情的旅游景點,馮維家也嘗到了鄉村振興發展的甜頭。
每天晚上7點,馮維的母親都會去廣場上帶領大伙兒跳“莎朗舞”,旅游旺季還會和姐妹們為游客唱祝酒歌。
2013年,吉娜羌寨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村90%以上的農戶開起了“羌家樂”、茶樓和家庭旅館,成了北川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家鄉變得越來越好,馮維一直在離它千里之外的地方遠遠守望。
去年他終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部隊的千錘百煉讓我變得堅強,地震在我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11年前是黨和國家救我們于危難之中,如今我將以全部的青春和熱血報答這份恩情。”
無論手握鋼槍衛和平,還是沖鋒陷陣赴沙場,馮維說,他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