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社會 > 正文

城市災難醫學: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來源:半月談編輯:馬永欣發布時間:2019-10-16 14:22:14

  大都市遭遇大地震怎么辦?化工廠爆炸和泄露危及周邊居民怎么辦?遇到大規??植酪u擊怎么辦?……隨著城市現代化、智能化進程加快,北上廣深等中國特大城市開啟“全球城市”戰略,三大都市圈正加速融合,杭州、武漢、成都、西安、鄭州等城市不斷擴圍。

  城市規模的巨型化,城市人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流動性,讓現代城市面臨新型社會風險,風險一旦超出城市救援能力,就會成為城市災難。而與之相應的城市災難醫學,則是城市治理現代化中“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組織部分和關鍵環節”。

  對話嘉賓

  吳亮 (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劉中民(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總隊長)

  1 特大城市災難脆弱性日益顯著

  吳亮:

  我國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自然災害嚴重地區,約2/3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威脅。隨著人口急劇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建筑密度持續增大,中國的大城市、特大城市正在走向超大型城市,城市安全問題更為凸顯。瑞士再保險公司曾對全球最大的616座城市進行潛在性災難分析,認為中國的上海和珠三角地區面臨的自然災難損失位列世界前10位。在中國城市化、都市圈加速發展的今天,城市災難醫學的發展對我國有何重要意義?

  劉中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基礎設施大量興建,人口越來越集中,復合型災難時有發生,特大城市災難脆弱性日益顯著。

  對于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特別需要建立“城市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和災難應急救援體系。除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生化危機、核威脅等小概率事件外,人口高度聚集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更為常見:上下班高峰時段的地鐵站、逢年過節的大商場、公園里的密集人群,老舊城區、超高層建筑存在的安全隱患越來越引起關注。前幾年發生的上??缒暌共忍な录校?6條生命消逝,49人不同程度受傷。

  城市災難醫學是城市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上海已率先進行了探索,成立了上海市消防安全委員會,建立急救免責制,建設了“備災醫院”,搭建了空中救援網絡……“備災醫院”應在現有區域性急救中心基礎上,增加備災軟、硬件建設。根據美國賓州創傷中心的數據分析,同樣的創傷傷員轉往不同級別的首診醫院,專業化創傷中心比無經驗醫院的搶救成功率高60%。

  2 以院內救治為主的急診醫學、臨床醫學無法承擔災難醫學的重任

  吳亮:

  我國城市災難醫學的起步,是從什么時間節點開始的?

  劉中民:

  2008年5月18日,作為上海第二批抗震救災醫療隊隊長,我率隊飛抵重災區四川省汶川縣草坡鄉。在本次搶險救災中,這里被稱為“最后孤島”。出發前,準備了100個手術包、1000份清創藥,裝了200多個箱子,隨行的有來自上海23家大醫院的近30名腎臟科醫生。我們估計地震會造成很多擠壓傷,需要大量腎臟專家。但到了現場,幾乎找不到幾個對癥的患者。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我發現北京、上海等大醫院的名專家不如某些煤礦醫院的醫生管用。后者擅長礦難救援,隨身帶著行軍鍋、發電機,到了現場就能安營扎寨,迅速展開救援。而大醫院的專家習慣了護士分診、儀器檢查,在災區有時竟不知所措。還有一些醫生沒有掌握最關鍵的撿傷分類技術,往往是誰喊疼,誰先被抬上飛機。而真正的重傷員,尤其是那些肝脾破裂者,因為無法出聲,得不到及時轉運。我們缺乏完整的災難醫學救援體系,缺乏統一的指揮機制,現場協調困難,缺乏完整的傷員轉運系統。

  親歷過那場災難之后,我更擔心災難再次到來時,我們仍然沒有完善的醫療救援體系,尤其是如果災難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后果不堪設想。以院內救治為主的急診醫學、臨床醫學無法承擔災難醫學的重任。發展城市災難醫學勢在必行,亟須建立起災難醫學專業教育,以提高以后的醫療救援能力。

  汶川大地震可以說是我國災難救援事業以及災難醫學的原點。

  3 培養復合型醫療救治人才勢在必行

  吳亮:

  2008年之前,我國災難醫學教育基本是空白,醫學生本科、研究生階段,沒有災難醫學相關內容,護理專業及院內護士也沒有接觸過災難醫學培訓。汶川地震之后,這塊短板是怎么補上的?

  劉中民:

  2008年9月,從地震災區回來僅3個多月,中國高校系統內首個災難醫學系在同濟大學正式成立,目的是盡快向醫護人員普及災難現場救援技能,培養復合型醫療救治人才。

  我們的教學體系從零開始,從師資、教材、課程,到教學基地、實驗室、實驗基地,當時國內一片空白。目前,同濟大學災難醫學系有50位具有實戰經驗的專業老師。

  吳亮:

  災難救援有一條國際共識,即災民=自救者=施救者,90%的生命救援來自家人、鄰居、社區的自救與互救。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民眾的災難救援知識普及。反觀我國,民眾救災知識相對匱乏,災難醫學科普教育缺乏,防災、減災、抗災形勢不容樂觀。

  劉中民:

  我認為,向公眾普及防災、自救知識,也是災難醫學的應有之義。2013年,用漫畫形式表現災難避險逃生自救的科普叢書《圖說災難避險逃生自救科普叢書》出版發行,內容涉及地震、水災、火災、交通事故、煤氣中毒等常見災難類型最簡易的自救方法。

  4 我國城市災難醫學面臨多重挑戰

  吳亮:

  中央提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推進突發事件衛生應急的監測預警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ldquo;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建立包括軍隊醫療衛生機構在內的海陸空立體化的緊急醫學救援體系,提升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否在縮???

  劉中民:

  2016年5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宣布,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和兩支俄羅斯國家醫療隊成為首批通過世衛組織認證評估的國際應急醫療隊。

  我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確實在逐步縮小,尤其是經過汶川地震后10多年的建設,中國的醫療應急救援機制有了很大改變。后來的幾次災害中,衛生部門按照梯度調配原則,就近調配醫療資源到災區救援,有序地救治傷病員,發揮不同醫療機構的不同作用,不再是10年前一擁而上、缺少組織協調的情況。

  中國的醫療救援隊與國際上最好的醫療救援隊還是有差距的,特別是在后勤保障能力上。我們的醫療救援隊往往注重醫療能力,忽略后勤保障能力。比如到了災區,食物怎么保障,干凈的水怎么制備,野外手術怎么開展……我們還需要多與國際同行交流學習,讓中國的城市災難應急醫療救援更加高效。

  我國城市災難醫學領域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和多方救援機構協作規劃和機制有待完善;缺乏明確的區域緊急醫療救援中心部署;缺乏緊急醫學救援人才專業標準、培訓及準入制度;醫療機構缺乏緊急醫學救援前期硬件儲備標準,避災場所及應急物資缺乏;尚未形成有效可行的緊急事件處置法律法規,如免責條例等。此外,災難發生后,院前急救、轉運過程的參與者(包括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均存在較大醫療風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與者的救援積極性。(文字整理:郭展意 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10期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五码专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久久99 | 最新亚洲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