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0月17日電(鄒大鵬、楊喆、唐鐵富)“王笑臉”愛笑,網名由此而來;“王笑臉”不漂亮,賣大豆這活兒卻干得很“漂亮”。
黑龍江省是中國大糧倉,海倫市有“大豆之鄉”美譽,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王笑臉”本名王彥輝,祖祖輩輩生活在海倫市海北鎮,這里是黑龍江大豆貿易的重要集散地。
種豆、賣豆、再種豆,黑土地上千百年來的農耕軌跡沒變過。上世紀80年代,“王笑臉”的父親開始走村串戶,用鹽、豆腐、豆油換大豆,嘗到甜頭后干脆把地轉租,干起了大豆收購點專門向南方賣豆。
“土里刨食太累,壓根兒就沒想過子承父業。”王彥輝的眼睛又細又小,笑起來瞇成了一道線,“在當地師范學校畢業后,去了廣州一個鎮的學校當音樂老師,收入不高、錢不夠花,干了8個月就又回來了。”
2006年,“王笑臉”開始跟父親學收糧,那時判斷豆子好壞全憑一雙眼。“又黃又圓就是好豆子,但也經常走眼,不像現在靠機器‘火眼金睛’立馬測出蛋白、油脂含量。”王彥輝說。
“王笑臉”愛折騰,收了幾年黃豆掙了些錢,又“跨界”到房地產裝修行業,結果賠了個精光,還欠了200多萬元外債。“還是踏踏實實干農業吧,這才是咱新農人的正道!”又回到了收糧點,但他的心卻不“安分”了。
“我倆掰扯(爭論)過幾次,我爸說網上賣豆純屬扯淡,咱非得把這黃豆‘扯’成金豆給他看看。”說干就干。2015年,“王笑臉”的網店開張了。
出師不利。前六個月平均每天只賣三五塊錢,掐指一琢磨,病根兒在“不漂亮”。“最開始制作的頁面和圖片太磕磣了。”豆子好、“模樣”卻不好,王彥輝自學各種互聯網知識拼命補課。
“我們與父輩最大的不同是直接賣全國,把大豆銷到了餐桌上。”如今,“王笑臉”的公司已經有了10多人的創業團隊,會員客戶發展到了37萬人次,今年前10個月賣了1300多萬元的大豆和各類雜糧,“我爸搞傳統銷售面向貿易商,價格波動大、資金量大、穩定性差,一斤只有3分錢利潤,我最高能到1角錢。”
最近,他的網店正在“賠錢賺吆喝”沖銷量,銷售的大豆已成為國內知名電商網站排名第一的“爆款”。“看著賠錢,但用其他品類的商品利潤均攤,還是賺錢!”這邊接受采訪,那邊他的手也沒閑著,噼里啪啦地敲著鍵盤回復客戶咨詢。
“電商賣出了‘金豆子’,關鍵還是搭上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快車。”在海倫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副主任金海兵看來,這些1公斤到5公斤的小包裝大豆,更加注重品質,尤其是把當地黑土“富硒”的品牌深度挖掘,瞄準了高端供給。
在海倫市的電商一條街上,各類特色農產品正從這“飛”向全國各地。金海兵說,今年5月,海倫市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了農家小菜園合作協議,將鮮食玉米通過電商扶貧精準銷售,今年可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00余戶,戶均增收超千元。同時,有機大豆、綠色蔬菜等,也通過各類電商平臺掙起“漂亮”錢。
在“王笑臉”的網店里,來自海倫市東興村的員工劉苗苗正在直播介紹產品,這個網名“小菜苗”的“90后”熱情地拉著記者一起直播“漲粉兒”:“在這解決了就業,還有收益,比在家帶娃強多了。”
“我的娃將來肯定也會干這個!”“王笑臉”說,在脫貧攻堅決戰中,鄉村振興國家戰略下的農業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