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陳天湖、謝佼
大渡河畔瀘定縣城,69歲的孫光駿清晨起來,換好一雙走山路的鞋子,帶著記者上山。
“每天我都要去看看茶馬古道老印跡。”孫光駿說。十幾年來,他踏遍瀘定山川村莊,將百余年前茶馬古道老照片拍攝地點定位出來。
這是10月15日在瀘定水電站壩區拍攝的茶馬古道今昔對比。新華社發(唐文豪 攝)
川藏公路筑成前,川藏間物資主要通過茶馬古道運輸。晚清時,法國人方蘇雅用鏡頭記錄下茶馬古道上的行人、山水和道路,老照片被帶回歐洲。1996年殷曉俊先生耗巨資從歐洲購回這批老照片,其中有一張背夫與巨石的畫面,被作為茶馬古道艱難、背夫意志堅韌的代表。
孫光駿看見這張照片,覺得似曾相識。他日復一日在大渡河谷懸崖峭壁中尋找,終于在十年前的某一天突然隔岸看見了它!
連忙下山、過橋,他迂回到巨石下,和老照片對照,棱角、形狀、背景山形完全能對應。他與殷曉俊聯系,殷曉俊大為感動,前來印證。按照老照片拍攝的角度,他們與巨石合影。
拼版照片:上圖為2005年孫光駿在老318國道(資料照片);下圖為10月15日孫光駿在瀘定水電站壩區(新華社發(唐文豪 攝))。新華社發
當時滿頭青絲的孫光駿,如今已白發蒼蒼。十年里,他沒有停下過印證茶馬古道記憶的腳步。他領著我們,撥開半人高的野草,揭開一層層的蜘蛛網,在一處處荒野找尋古道。
古道沉寂,旁邊新的坦途鋪就。川藏公路數次升級,雅安到康定的高速公路已經通車。古道上的人們紛紛從偏僻山野搬遷下山,或居于交通口岸,或居于繁華鄉鎮。
10月15日,在瀘定縣咱里村,孫光駿手持茶馬古道老照片望向曾經的茶馬古道舊址。新華社發(唐文豪 攝)
大渡河邊,孫光駿拿著方蘇雅老照片、十年前此地照片對照,正是有這些守護古道的人,才能將歷史與現實相連接,看見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見數張同一位置拍攝的照片顯示,沿河茶馬古道變成318國道,再變成了瀘定水電站壩區,咆哮難馴的大渡河變得平靜富饒。昔日的艱難古道,變成了今天的宏圖偉業,立體交通穿山越河,飛速向前。青山依舊,百年奮斗,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