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即“大基金”二期正式落地,注冊資本多達2041.5億元。相比2014年大基金一期的1387億元,本輪募集金額提升了47%,當前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
過去10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一直受制于人,高度依賴進口。還先后出現“窒息事件”、“清單事件”,我們充分地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尤其是芯片產業鏈的國產替代空間,2018年進口量高達4059億塊,合計3104 億美元。
“把它看成是一個長征,而不是一個短跑。”中國芯崛起之路道阻且長,這次大基金二期落地是長征路上的又一個里程碑事件。
一、“中國芯”即將彎道超車?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大基金”,但它在我國芯片產業有什么用呢?堪稱彎道超車的“神器”!
比如芯片龍頭之一的士蘭微,在大基金的扶持下建成國內僅有一條12寸的分立器件產線,達到分立器件制程工藝的國際一流水平!通富微電、三安光電等等芯片行業的前列企業,都在大基金幫助下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巨頭。
今年最強芯片麒麟990、華為天罡、紫光青藤510等,能在全球芯片占有一席之地,都離不開整個產業鏈的“彎道超車”。
不到4年時間,“大基金”一期1387億元基本投資完畢, 累計有效決策超過62個項目,涉及上市公司23家。一旦“大基金”二期落地,至少在半年以內,國內芯片企業又會遭到新一輪的“搶購”。
那么,大基金的投資成績如何呢?
以半導體及元件指數為例,自2014年以來,指數從972.46點上升到4757.43點,期間漲幅高達296.1%。也就是說,如果在大基金落地當天,我們買入相關指數基金到現在能賺3倍。
(半導體指數)
比如北方華創,作為A股芯片設備龍頭企業,最近兩年時間,就為大基金創造了241%的投資收益,排名第一。還包括士蘭微、兆易創新等5家上市公司在內,投資收益超過了90%!
這次大基金二期落地,無疑是下一步大棋。
根據《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點名提及,明確要求2020年國內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粗略算一下3000億美元的進口空間,即高達880億美元,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
所以,至少未來1年時間,“中國芯”將有大量龍頭崛起,彌補這塊價值6000億的蛋糕。難怪一位中芯國際的資深人士說:“現在一定是國產芯片最好的時候”。
二、“中國芯”正在被掃貨!
盡管國產替代的長征路上,我們還是大量“功課”需要補,但是揚長避短、逐個擊破也是中國人的智慧。
報道稱,美國集成電路研究公司介紹,今年,中國在全球晶圓產能中所占份額已經超過北美的12.5%。確實,“中國芯”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并且國內技術不虛國外。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
以華為智能手機自給率為例,從二季度的83%拉高到三季度的87%。另外,OPPO從二季度的31%飆升至三季度的43%。難道這些不都是“中國芯”蛻變的跡象嗎?
國內芯片上市公司也開始大量拿單,業績飛漲。根據A股33家核心芯片企業的中報數據,2019年上半年有25家實現盈利,其中,凈利潤過億的有8家。而增速最強的是匯頂科技,凈利潤同比增長了806.05%。
巧合的是,在大基金二期醞釀期間,外資在靜悄悄的買入“中國芯”公司。
Wind數據顯示,半導體個股在今年7月份的滬深股通持股數量為4.93億股,截止到今天,持股量激增到6.29億股,下半年激增了27.58%。部分芯片龍頭甚至被“掃購一空”。
期間,半導體指數上漲了10%,而同期上證指數為-2.31%。一上一下,盈利相差12%。
這些以價值投資為導向的外資,為什么敢瘋狂買入“中國芯”?
顯然,“中國芯”表現出十分出色的盈利能力以及技術優勢。要知道每個國家對于半導體產業都有一定保護,而A股恰好是押注“中國芯”最好的方式。
同時,在大基金持續落地之際,現在是跟蹤“中國芯”最好的時刻。
為了方便跟蹤,我們結合行業地位、外資持股情況等進行評級,將評分最高的10家國產芯片個股整理成一份研究資料——“10大中國芯龍頭”名單。
這些“中國芯”不少都是國內芯片細分領域的“大佬”。其中,2家芯片龍頭幾乎被外資控盤,股價上升幾乎是唯一的選擇,我們一致“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