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村莊發展得法、成績斐然,各項工作都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因之集各種榮譽于一身,百姓俗稱為“明星村”。但是,半月談記者走訪部分這樣的先進村發現,高光之下,“明星村”也有自己的煩惱,不止一位村支書向記者傾訴了他們當“盆景”的辛苦。
打造“明星村”,是要種一盆面子好看的“盆景”,還是耐心培植一片光彩長存的“風景”?
“一難三多”心里苦
在一般人看來,“明星村”十分風光,村支書有資源、有門路,啥事不好辦?可實際上,“村村有本難念的經”,“明星村”的煩惱也真不少。半月談記者梳理了一下,可歸納為“一難三多”。
“一難”說的是寫總結難。“那可是個技術活!表揚自己固然重要,恰到好處地表揚上級更重要。要是沒領會上級領導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一位村支書如是說。
他舉例說,有一次他們村接到通知,參加某項工作的省際經驗交流會。這項工作主要是村里自發組織干的,被省里安排作典型發言,大家挺意外。于是,匯報內容基本寫的他們村如何如何。材料拿到縣里,縣里一看,怎么沒有寫我們如何支持的呀,于是又添加了縣里的關心過問。材料再報到市里,市里說,這么好的露臉機會,市里對你工作也不是沒管啊,于是加上市里有關部門如何大力推進。后來一想,畢竟是省際會議,怎么能不寫上省里如何支持?于是,不待省里有關部門要求,他們就在材料上加上了省級層面如何統籌支持。
“哪層不加也不行啊,不點到就是不尊重,不尊重就是沒處理好上下關系,以后各種榮譽可能就沒自己份兒了。”這位村支書以無奈的嘆息結束了回憶。
“三多”說的又是啥?
——來觀摩的多。某省一個以鄉村旅游著稱的“明星村”,每天都會迎來大量觀摩團。村支書說,每天都有人來指導工作,感覺村里沒有一件工作不是在人眼皮底下干的。
半月談記者赴某“明星村”采訪,抵達時已經是下午5點左右,先到村史館參觀,講解員的聲音格外沙啞。一問才知道,這個講解員一天要講十幾遍。由于村里要應付的接待太多,干脆定好一條路線,食宿分包到戶,村史館則是所有路線的“總樞紐”,無怪講解員如此疲乏。
——要贊助的多。一些“明星村”經濟基礎相對較好,找各種借口來要贊助的就多起來。一位村干部說,村里曾經開過制藥企業,當年紅火的時候,各種行業峰會、論壇的組織者踏破了門,來了先恭維村里企業做得大,再自吹論壇如何高端,最后話鋒一轉——“正好還有一個贊助單位的名額,留給你們吧,很多企業想要我們都不給呢。
”如果確屬自己需要,參加一下倒沒什么,可問題在于,這些組織者有的是上級領導的關系,有的是業內協會的“分身”,都不敢得罪,只能硬著頭皮答應。
——想采訪的多。村里沒名氣的時候,來個媒體就很高興,能露臉了嘛!隨著名氣大了,“幸福的煩惱”就來了。一位“明星村”村干部說,以前有媒體以曝光要挾,抓住村里一些雞毛蒜皮不放,非得榨點油水出來。現在這類現象少了,但一到節日、紀念日、重要會議召開日等時間節點,各路媒體就來了,因為村子是縣里市里乃至省里的“名片”。來了媒體還不算,媒體身后往往是上級布置的“重大活動”,有的村子實在吃不消,也得想法設法配合——結果只留下電視里一個畫面和領導的一句話:“你們村是典型,要帶頭參與嘛!”
造出“盆景”不好養
多位“明星村”村支書不約而同的一點感觸是:村子能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基本靠的是村里人自己努力,在需要雪中送炭的時候,沒有人搭理;村子成了“典型”,不少人就想過來沾點光、分杯羹,領導的新想法新思路也就紛至沓來了。
某省北部有一個聞名遠近的“明星村”,這幾年忽然開始大搞“互聯網+農業”,對外宣傳要打造“信息社會第一村”。但半月談記者走到村子深處,聽到更多的是吐槽。幾位農婦說,新搞的這些東西“高大上”,但對她們的生活沒什么幫助。搞項目征了大量的地,村民的收入來源卻沒有替代品。“現在俺們想在路邊賣點橘子都不行嘍!”
有些“明星村”和地方領導的政績綁在了一起,也讓村子的發展道路多了起伏。
某縣級市的一個村子,2011年至2013年期間,是市委書記的聯系點,省級為民辦實事示范村和市級新農村示范村的牌子都掛了起來。那幾年新建了村部,修了水泥路和水利設施,村子面貌一新。但幾年過去,地方換屆,沒有領導聯系此村,“明星村”的光環就黯淡了許多。村支書說,現在再向上面要項目和資金,“就只能要來臉色嘍”。
短評:莫為“盆景”傷“風景”
“明星村”對于鄉村振興具有示范引領的作用,其價值不可低估。只是必須注意的是,一方面對“明星村”的發展道路,上級政府不能粗暴干預過多,增加村民負擔;另一方面,更不應提倡為求政績打造“盆景”式“明星村”,以不可復制、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形成一時的“吸睛效應”,卻于廣大基層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無補。
具體來說,對于經過一定歷史積累逐步興盛起來的“明星村”,要認識到其發展壯大的經驗是基層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的結果,值得總結和鼓勵的是這種首創精神和持久干勁,而不是貪基層之功為己有,在層層包裝中令基層迷失自我。此外,更應該為“明星村”的發展提供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同時本著合情合理、尊重法律的原則對其發展予以必要的監督引導。
在各項評比活動中涌現的先進典型,也有可能成為“明星村”。需要注意的是,評審考核必須接地氣、講規矩,要在精準有效的制度設計上下功夫,要提高督查、考核的科學性,選出真典型,讓典型可持續。唯有在這兩方面共同發力,才能讓基層“明星村”成為田野上長久的“風景”,而非只在上級辦公室里好看的“盆景”。(記者:白明山 白田田)
(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