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世界媒體峰會第四次主席團會議上,多家世界知名媒體機構負責人提出,應加大力度治理網絡虛假新聞,運用新興技術和有效手段,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帶來了信息的極大豐富,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帶來了信息的真假莫辨、魚龍混雜,虛假信息尤其是虛假新聞在網絡空間滋長蔓延,已經成為一大網絡公害。無論是“贊比亞護士工作12年掉包5000嬰兒”的烏龍消息,還是關于英國“死亡貨車案”的新聞報道出現反轉,都在網上掀起不小風波,引起人們的憤慨。有研究顯示,2019年,世界最大社交媒體“臉譜”網站上,最熱門100條假新聞瀏覽量超過了1.5億次。
網絡假新聞大行其道,不僅使受眾深受其害,也沖擊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虛假新聞被炮制出來,或出于偏見,或勾連經濟利益,或暗藏政治目的,產生了多方面的風險隱患。歐盟一份關于“假新聞和虛假網絡消息”的報告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每天或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假新聞,超過85%的受訪者認為假新聞對他們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問題。
目前,各國紛紛出臺措施加強對網絡假新聞的依法治理力度,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攔截假新聞的辦法也在探索中。網絡空間是互聯互通的,也是共享共治的。治理網絡假新聞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各方共同行動、形成合力,打出組合拳。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新聞媒體更應當好“把關人”,既要自身過硬,杜絕假新聞,又要加強務實合作,建立有效機制,更好地甄別、清除虛假新聞,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辛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