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社會 > 正文

都說秦軍無胄,為何連漢軍重騎兵都沒頭盔?從復原畫解析秦漢武備

來源:冷兵器研究所編輯:健翁發布時間:2019-11-25 09:08:09

  編者按:對于很多剛剛接觸軍事史的人來說,可能對于歷史時代軍隊的印象,都是來自于各個圖書雜志上,那些精美的歷史復原插圖。而根據現在的考古和文獻,以它們為基礎進行的復原,其實也有著它們的不同復原思路。本期就從復原秦漢軍隊的畫作,破解下曾經困擾很多專家學者的所謂“秦軍無盔”的歷史疑問。

  首先我們先來看兩個比較經典的秦漢軍隊復原形象。

▲現代復原的秦朝軍隊

▲現代復原的漢朝軍隊

  可能有讀者要好奇了,兩圖中的秦漢軍隊,可以說都是參照了現代出土的套用進行復原,似乎應該沒什么問題吧。而問題就在這里,首先我們要知道所有出土的陶俑,在古代的作用,都是用來鎮守陵墓或者用以服侍死者。因此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秦漢兵馬俑,未必都是一種臨戰或者說全裝備狀態。

▲秦始皇兵馬俑

  以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馬俑為例,整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一大特點,便是全員無論兵種地位,都沒有佩戴頭盔。加上《戰國策·韓策一》中記載秦軍“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的記載,讓很多人理所應當的認為歷史上的秦軍作戰確實不戴頭盔。

  且不說《戰國策》中說的秦軍是“捐甲”只是說不穿鎧甲,而不是全套都不穿。其實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也出土了相當數量石片拼接的鎧甲和頭盔,這說明秦軍本身裝備當中,實際上也是有頭盔的。只是因為某種原因,使得秦始皇兵馬俑都是光著腦袋的狀態。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制盔

  如果研究秦漢時期得兵馬俑和雕塑中不同的兵種形象,也可以發現,那種認為他們不戴頭盔,并不合理。實際上不僅秦漢時期的輕、重步兵形象沒有佩戴頭盔,再漢代的一些重騎兵,甚至后來南朝的具裝騎兵雕塑形象,都是沒有裝備頭盔。

▲沒有佩戴頭盔的漢代重騎兵

  對于這些兵種來說,不佩戴頭盔不僅會讓自己的“馬革裹尸”概率直線飆升,而且對于像重步兵、重騎兵還有具裝騎兵這樣的兵種來說,既然已經追求鎧甲的防護,那么把重要的頭部暴露給敵人,就實在說不通了。

▲南朝具裝騎兵,同樣沒有佩戴頭盔

  可能這時候有人要說了,在尹灣出土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中,記載了鎧甲“甲142701(乘輿379),乘輿鐵股衣225兩1奇,鎧63324,股甲衣□□□萬563,鐵甲札587299,革甲14斤”。而與之相比,頭盔僅有“(左革右是)暓98226(乘輿678)”。

▲《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

  從竹簡上的記載來看,鎧甲的數量的確是遠遠多于頭盔,因此似乎能支持現代復原的形象。但是要說的是,首先我們今天看到的竹簡文字其實并不完整。還有大量的武庫存貨,因為文字空缺,而無法確認究竟保存的是什么裝備。除此之外,這個位于江蘇這個并非戰爭前線的地區,竟有接近十萬的頭盔存貨,這個存貨已經多于實際需求了。所以單純看上面的數字對比,就說漢代軍隊不戴頭盔,就太過武斷了。

▲漢代兵馬俑頭上的頭巾,其實很有可能就是一種頭盔內襯

  那么,假設不是因為對實戰軍隊的復原,這些兵馬俑和雕塑形象,為什么不佩戴頭盔呢?這一點就要從文獻中的禮儀來找理由了。在《左傳》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郤至見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寧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

▲《左傳》中記載了大量春秋時期的歷史

  在《左傳》的這段中,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古代將士們,在面見君主或者接受君主命令時,是要摘下頭盔行免胄禮。這一點在《史記》和《漢書》中,有關漢文帝和周亞夫的著名故事——“細柳營”里,也有可以相對應的記載。在漢文帝到細柳營大帳時,周亞夫以“介胄之士不拜”為由,“請以軍禮見”。因此可見一直到秦漢時期,頭戴頭盔面見君主,本身就是帶有幾分不敬的意味在其中。而兵馬俑作為陪葬,其目的除了鎮守陵墓,還要在死后世界展現君王的威儀,它們的形象,自然需要以一種對君主畢恭畢敬的造型來陪葬了。

▲明代繪本中的《細柳營》

  說到這,肯定會有讀者要質疑了,在三國和西晉時期墓葬中,也出土過許多頭戴頭盔的兵馬俑形象。在后來的北魏以及一直往后的朝代,出土的這些時代的兵馬俑,也基本都是頭戴頭盔的。那么這又是為什么呢?

▲佩戴頭盔的唐代具裝騎兵形象

  其實這一點倒也容易解釋,在三國西晉時期出土的頭戴頭盔的武士俑形象,很多相貌都是明顯的胡人特征,而且它們的造型也是使用兵器格斗。因而這些陶俑其實并不是一種傳統的兵馬俑,而是東漢以來,一種展現各行各業的人物俑。

▲西晉武士俑

  至于北魏及其之后的兵馬俑形象,可以解釋為,伴隨著五胡入華,給當時的中國北方,帶入了大量游牧民族文化,傳統免胄見君的觀念淡化,從而對喪葬陶俑形象產生了影響。并且從東漢開始單一的兵馬俑,開始逐漸和人物俑的融合,到了北魏時期的兵馬俑,已不再單純只是呆板的士兵形象。

▲著名的北魏騎兵俑

  總的來說,歷史的一大樂趣,正是在于對它不同方向的解讀,總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結果。古代所留下的畫像與人偶,現代據此而制作的精美復原圖,可能確實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一面,但未必是歷史真實的全面……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自拍高清在线观看 |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高清 |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97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