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版照片:左上為“毛衣奶奶”顧金珍在家里織毛衣(11月20日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右上為“萬能爺爺”李漢均在南通市崇川區百花南苑里為街坊領居免費修鞋(11月21日新華社記者李博攝);左下為“板凳姑娘”蘇曉琳在南通啟東紫薇小學體育場為小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11月22日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右下為經營餐飲店的俞芳來到73歲的周美珍老人家里,為她免費送飯(11月20日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初冬,上午。陽光透過樹梢,灑滿半間臥室。
和往常一樣,70歲的“毛衣奶奶”顧金珍一邊和老伴閑聊家常,一邊織毛衣。
顧金珍是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一名退休婦產科醫生,兩年前,她開始利用零碎時間手織毛衣,送給福利院的孩子,也寄給西部山區的貧困學子。
“到目前,我一共織了100多件。”顧金珍略顯羞赧,“這是件很小的事情,能幫助到一些孩子就好,沒想到這么多人關注。”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聯系到她,或捐贈毛線,或一起動手,加入溫暖行動。
在南通,還有不少這樣的凡人善舉暖人心田。
俞芳經營著一家餐飲店,連續數年給兩名困難老人免費送餐。“我自己開著飯店,給他們送飯對我來說是舉手之勞,對他們而言,卻是解決了大難題。”
84歲的老黨員李漢均被譽為“萬能爺爺”。他曾是一名機械工程師,2009年開始利用特長免費給鄰里修理物件。2013年,他騰出自家車庫,建立便民服務站。如今,換了電動三輪車的他,把免費服務送到了更多的社區。
對南通的一些肢殘人士來說,還有一種溫暖“堅韌而有力”。他們彷徨過、埋怨過,也曾獨自抵擋冬日嚴寒,當“板凳姑娘”蘇曉琳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的心田被溫暖、被滋潤。
35歲的蘇曉琳患有先天畸形,身高只有1.1米,心臟等主要器官和常人相反,醫生曾診斷她活不過15歲。雖然“走路”要靠板凳,然而蘇曉琳不向命運低頭,不僅“站立”起來,還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助殘事業中去,幫助更多肢殘人士燃起生活的希望。
“大城小愛,處處顯亮。”在南通,轉角可見“舉手之善”,令人感動。冬不寒,城很暖,小愛已“傳”城。
新華社發

“毛衣奶奶”顧金珍在家中整理毛線(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毛衣奶奶”顧金珍在家中織毛衣(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毛衣奶奶”顧金珍在家中織毛衣(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顧金珍(右)和當地志愿者一起來到福利院,為孩子們送來織好的毛衣(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顧金珍(右)和當地志愿者一起整理毛衣,準備寄給西部山區的貧困學子(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萬能爺爺”李漢均(左)在南通市崇川區百花南苑自家車庫里為鄰居磨刀(1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李漢均免費為街坊修鞋(1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李漢均在南通市崇川區百花南苑里騎行,前往小區廣場為街坊領居修鞋(11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蘇曉琳在南通啟東紫薇小學體育場為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蘇曉琳(前排左五)在南通啟東紫薇小學和一年級的學生合影(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蘇曉琳(左一)和丈夫楊海軍(左三)在查看兒子的學習情況(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殘疾人徐燕(左)給蘇曉琳送橘子(11月22日攝)。在蘇曉琳的鼓勵幫助下,徐燕準備參加烹飪技能培訓。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板凳姑娘”蘇曉琳在南通啟東街頭騎行(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板凳姑娘”蘇曉琳在自己經營的陽光電腦店門面前和街坊鄰居聊天(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俞芳在自己經營的餐飲店內配菜(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俞芳(左)來到73歲的周美珍老人家里,為她送來飯菜(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