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1月26日電 題:豈容名貴特產成為權力變現的媒介
新華社記者劉菁、胡錦武、余賢紅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日前發布消息稱,在主題教育中專項整治黨政領導干部、國企管理人員利用名貴特產、特殊資源謀取私利問題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共查處利用名貴特產、特殊資源謀取私利問題2848個,處理4217人,通報曝光典型問題856個。
在“茶道”里開辟生財之道,借職務之便制茶賣茶、低買高賣套取公款;以陶瓷為敲門磚,攀附身居要職的領導干部,編織權力關系網;借“土特產”幌子心安理得受賄,大肆進行黑金交易……從公開披露的一些腐敗案件來看,在一些腐敗官員眼中,名貴特產成了權力變現的媒介。
作為一個地方的經濟明珠和特殊名片,名貴特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個別地方領導干部、國企管理人員以管轄范圍內的名貴特產,作為權力尋租、權錢交易、政治攀附的工具,無論其手法如何隱蔽,也難掩其貪腐本質,不僅違反黨紀國法、敗壞黨風政風,其腐敗流毒更是對社會風氣的戕害。
名貴特產牽扯出的腐敗案件時有發生,究其根源有二:其一是存在僥幸心理,總以為有“土特產”這塊遮羞布,仿佛給腐敗行為穿上了隱身衣、躲進了青紗帳,其實是自欺欺人;二是存在麻痹心理,把煙、酒、茶、瓷等掩飾下的腐敗行為看得無足輕重,以至于越過邊線、觸及紅線、喪失底線,步步失范、滑向深淵。
反腐無禁區,肅貪無盲區。我們既要扎緊制度防腐的籬笆,對“裝睡的人”當頭棒喝,更要從日常點滴細節抓起,堅決鏟除“土特產”滋生腐敗的土壤。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開展,各地區各部門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筑牢黨員領導干部理想信念之基,徹底消除“特產只是一般人情往來”的模糊認識,擰緊廉潔從政的“總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