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1日電(記者趙曼君)在廣西東蘭縣,一支跨國洞穴探險隊連續探險7天后,發現兩個大型天坑和十幾個相對較小的溶洞。
東蘭縣是喀斯特地貌區,紅水河流經此地,兩岸植被茂密,人跡罕至。11月24日至11月30日,這支探險隊先后進入多個洞穴,經實地測算,確認“小弄坤2號天坑”深度超過300米,底部寬約250米,長120米,屬于世界排名前50的大型天坑。
探險隊還發現,“弄丘天坑”深295米,寬約50米,長100米,同樣屬于大型天坑。中國廣西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專家、法國洞穴學家讓·博塔齊1日告訴記者,另有3個溶洞形態類似天坑,大小有待進一步調查。
這支探險隊共有30名隊員,包括來自法國和比利時的15名洞穴學家和探險家,以及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南寧702探險隊的多名成員。
由于山地崎嶇、植被茂盛,地下洞穴系統廣袤復雜,探險隊根據每天所獲情況,分為數個小分隊,開山路,鉆錨點,吊單繩,懸掛、攀爬數小時以后,踏足洞底,當天深夜或次日凌晨返回地面。
隊員在東蘭縣政府和當地居民支持下,以近段時間無人機航拍畫面和群眾報告為線索,制定探洞線路,成功獲取多個洞穴的尺寸和形態等信息,利于后續地質研究。
天坑指形成自碳酸鹽巖的特大型巖溶“漏斗”,其口徑和深度不小于100米或容積大于100萬立方米,在巖體崩落、流水溶蝕和其他因素作用下形成,四周或大部分周臂為陡崖,與地下河溶洞相通。
中國地質學家張遠海介紹,英文單詞“Tiankeng”,由中文“天坑”音譯而成,2012年作為科學術語錄入《洞穴百科全書(第二版)》。
除中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區外,天坑多見于大洋洲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歐洲、非洲和南、北美洲也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