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平臺上,知名主播一句“快買它”讓消費者瘋狂買買買,一些頭部主播更是一天能帶動上億元銷售額,直播帶貨的背后到底有怎樣的經濟賬?
瘋狂的直播帶貨 一天帶動上億元銷售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溫蒂是一名大碼女裝主播,從事直播電商行業三年。她告訴記者,直播前就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比如衣服款式的選擇,選品之后還要熟悉價格等優惠信息,來策劃直播內容。現在擁有12萬粉絲的溫蒂每天至少能賣出800件衣服。她表示,金額最低大概七八萬到十萬元,轉化率最高的一場播了約50多款,直播時間六個多小時,那場大約賣了50多萬。記者探訪另一位主播的直播間時,她正在直播,直播結束還要和運營的工作人員來分析當天直播效果。
主播Sherry寶貝表示,她每天直播6-8小時,粉絲目前有22萬,正常情況下,每天銷售額2-3萬元,轉化率5%-10%。
直播5分鐘賣掉上萬支口紅,一天引導銷售額上億元,這樣的直播帶貨神話一次次刷新紀錄。
今年“雙十一”讓直播帶貨的力量爆發,頭部主播的直播間觀看量更是能達到3000萬人次。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淘寶直播平臺為淘寶帶貨超千億元,同比增速近400%。
淘寶內容電商事業部總經理玄德表示,今年“雙十一”直播取得了爆發式增長,約占銷售總額百分之六點多。去年約為26億元,占比只有百分之一點多,增長了五倍多。
粉絲效應顯著 直播電商產業洗牌加速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直播帶貨的主播往往不是一個人來完成對接商家的工作,背后還有專門負責運營的機構,這樣的機構目前已經超過1200家,他們紛紛涌入的原因是什么?而消費者又是為什么愿意為主播買單呢?
記者采訪的消費者稱,愿意在直播間下單,受產品價格優勢和自身需求,以及主播個人影響。 國盛證券海外市場團隊互聯網分析師夏君表示,頭部主播的粉絲經濟效應非常顯著,主播的人設、感染力和帶貨的口碑等因素,都會決定其帶貨量級。
在主播的背后,往往有運營機構來提供對接商家、培訓等服務。“95后”陳亞倫在大學畢業后就開了一家這樣的直播運營機構,對接20多個主播和上百個商家。他告訴記者,不同機構和商品收取商家推廣的傭金比例不同,要看產品。有一些可能是百分之二三十,有一些可能是百分之四十左右。有些商家是為了品牌宣傳,并不是為了純粹銷售,那可能就會給他們一些服務費。
直播電商行業的吸金能力正吸引著大量資本,網紅孵化營銷機構如涵2019年4月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網紅電商第一股”,但上市首日就暴跌37%,目前股價仍低于發行價。從2016年直播電商元年,到現在三年多時間,大量機構和主播涌入直播電商市場,激烈競爭下加速出清的態勢愈發明顯。
某網絡直播運營機構負責人 徐建洪:開始只有三四十家機構,到現在約1200多家機構。洗牌的這個過程,很多機構可能開了兩三個月就關了,這種頻率會越來越高。
刷評論造數據 直播經濟亟待規范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今年10月份,某創業公司投放4.75萬元費用找流量網紅推廣產品,結果350萬的視頻觀看數、高額評論后,進店人數為個位數,商品零成交。像這樣的刷評論、觀看數據虛假已經是行業半公開的秘密。
上海新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蔣振偉:他們就是典型的廣告代言人角色,不能代言自己沒有使用過的商品和沒有接受過的服務。
有關部門的監管正在逐步介入。10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電商第三方平臺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并對“刷單”“假評論”等涉嫌違法行為進行查處。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1月1日發布的有關通知要求,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不得夸大其辭,不得欺詐和誤導消費者。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崔麗麗表示,接下來可能需要明確生態當中的各個主體各自應該承擔什么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