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謝良兵
作為全國最早加入“引人大戰”的城市之一,武漢最近又出臺了新的落戶政策——《武漢市積分入戶管理辦法(2019年版)》(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公布。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取消年度落戶數量限制,累計積分75分以上即可在武漢落戶。
武漢緣何再次降低落戶門檻?數據可以說話:盡管武漢是國內較早實行“引人”政策的城市,但卻“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2018年武漢市戶籍總人口比上年增加30.08萬,而當中有多少是因為“引人”政策而增加的,事實上可以推算出來。
很顯然,這個數據并不高,尤其是與其他同步競爭的城市相比。數據顯示,同一年,西安市的戶籍人口較上年增加73萬;成都市戶籍人口較上年增加40.72萬。這正是二線城市在吸引外來人口方面所面臨的尷尬之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又期待又恐懼,“糾結”的人才引進
一方面,像武漢這些強二線城市有著對人才的強烈需求,唯有此,才能在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繼續推動地方發展,但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對于人口增長的恐懼感讓他們不得不維護落戶門檻。
比如武漢,其人口的增長目標是宏大的。5月份在武漢舉辦的2019全球服務外包大會上,武漢市市長周先旺提出,武漢市要實現三個跨越,其中就包括推動城市人口從1000萬向2000萬跨越。要知道,目前超過這一目標的城市僅有北京和上海(重慶人口數據相當于省,可以不做比較)。
但另一個有關落戶的數據則略顯尷尬。數據顯示,武漢從2017年10月開始試行積分落戶政策,兩年來累計接收有效申請5688人,取得戶籍4486人。這一數據與武漢的人口增長目標相差甚遠,有媒體計算過武漢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速,增加1000萬人約需要70年時間。
可見時間緊迫,“引人”只爭朝夕。
但此次,相對于石家莊、西安、南通等的“零門檻落戶”,武漢以取消年度落戶數量限制,累計積分75分以上即可在武漢落戶這一“引人”《辦法》并不算高明,步子邁得也不夠大,更難解其人口增長目標的燃眉之急。
“引人”政策難帶來真正的人口增量
擔心人口短時井噴導致的公共資源緊張或城市病是眾多二線城市保留戶籍門檻的一大原因。
但事實上,在過去兩年當中,這些二線城市因引人政策均出現了短暫的人口井噴現象,但很快就回歸正常。這一變化的背后反映的實則是中國目前人口流動的真實現狀——囿于戶籍制度,過去兩年的井噴,解決的其實是已在這些城市工作生活的“存量”外來人口。
長久以來,中國的各大城市均聚集了一批外來人口,官方稱之為“流動人口”或“外來務工人員”,這些年開始稱之為“常住人口”,開始納入當地社保體系,但本質上因戶籍不在當地而屬于外來人口。“引人”政策首先解決的,其實是這批“存量”的戶籍難題。
這些人在本地工作生活多年,隨著子女的成長,開始對當地戶口的需求增長。引人政策真正解決的是這些存量人口子女的高考難題,其他方面對于外來人口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就是說,很可悲的是,“引人”政策最大的比拼最終淪落為解決子女高考問題,而非朝向“引人”的真實目的。
隨著引人政策的出臺,這批人的需求解決之后,接下來二線城市需要做的是 如何做外來人口的“增量”,對于不少人口處于凈流出的城市而言,這個增量并不易。
數據顯示,2001-2010年,一線、強二線、其他線城市全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3.4%、1.9%、0.6%;2011-2016年,增速分別為1.5%、1.2%、0.4%。由于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意味著一線、新一線以外的城市許多已經開始人口外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拋棄落戶門檻,城市不是只需要“高層次人才”
想做好外來人口的增量,最大的措施就是拋棄所謂的落戶門檻,全面放開,而非現如今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忸怩作態。
隨著這些年各城市“引人”政策的不斷更新,落戶門檻的不斷降低來看,沒有產業與各種配套做支撐,再低的門檻也難以吸引外來人口,這兩年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在吸引外來人口方面的再井噴說明了這一問題。
雖然深圳等地開始出現了中小學的學位缺口預警,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學位缺口達7萬以上,但是,這個其實可以從規劃層面解決,即教育和醫療等公共資源的匹配不能以當前人口作為參照,而應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人口增長的目標為基數。
事實上,除了北京、上海的全面放開可能會出現短暫的井噴之外,以其他城市的戶口含金量來說,這種現象很難出現,而就算出現,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市場化手段來化解,而非像現在這樣提前用落戶門檻來預防。
另外,從中央層面而言,這兩年也在大力推進戶籍改革,鼓勵京滬之外的城市全面放開落戶政策,真正實現城市的人口提質增長。
不少城市也開始按耐不住,紛紛實施“零門檻落戶”,比如石家莊率先實現零門檻落戶,隨后西安、南通、新鄉等城市跟上。如今這一陣營再次擴大:9月25日,宜昌市全面取消城鎮落戶限制;10月24日,海南全省(三沙市除外)取消落戶限制;11月,廣西全面放開,取消各種落戶限制。
可見,“零門檻落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另外,城市應該放棄對于“引人”的迷思,覺得“引人”必須引進高層次人才即所謂的高端人口,而漠視了普通的青年人口。
一座城市的人口構成,應該是立體式的,既要有高端人才、也需要產業人員、服務人員等基層人才。在年輕人不斷回流到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背景下,二線城市應盡可能放開拆掉“門檻”,擁抱更多的年輕人。
引進所有的年輕人,才能讓城市的人口結構更豐富,才能讓城市更有活力,才能體現一座城市的包容度和開放度。歷史上但凡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移民城市,都能成為世界級城市。
□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