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月11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近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近幾年在石峁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出土了大量骨器及骨器制作工具,考古工作者推測這里曾存大型骨器作坊。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地南緣,坐落在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黃土梁峁上。自2011年開始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石峁遺址的主體內涵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
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其中,皇城臺是當地百姓對石峁遺址內一處石砌臺地的稱呼,它位于石峁城址內城偏西居中部,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山峁,底大頂小。頂部平坦開闊、面積約8萬平方米,底部面積約24萬平方米,四圍筑有護坡石墻,石墻自下而上逐階內收,階階相疊,形成臺階覆斗狀之勢。目前考古資料顯示,皇城臺為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區域。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介紹,從2016年開始,皇城臺系統考古工作正式啟動,目前已在皇城臺東護墻北段上部清理出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初步統計,在東護墻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各類文物標本不下4萬件,主要包括骨(牙、角)、石、陶、玉、銅等遺物,還有一些紡織品和漆皮殘片。
在這些出土遺物中,骨器為大宗,數量巨大,多見針、鏃、錐等小件工具類器物,其中骨針數量達1萬余枚。孫周勇說,結合這一區域骨料、坯料、廢品、石刀(鋸)、礪石等骨器“制作鏈”工具的出土,推測皇城臺臺頂應存在大型骨器作坊。
此外,骨器中還有20余件制作規整的口簧,這些口簧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簧舌,一般長約8-9厘米、寬1厘米左右,厚度僅1-2毫米。石峁骨制口簧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年代最早的口簧實物,是世界音樂史的重大發現。另外,皇城臺東北角護墻墻頂上還集中出土了100余片卜骨,這說明皇城臺具有信仰或宗教功能,為考古工作者在對應位置尋找高等級建筑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