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月14日電(記者朱廷鍇、王俊祿)垃圾分類后,投放共分幾步?在較早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的杭州,早晚各有兩個小時的定時投放時段;如果錯過了時間,則要投到誤時投放點;如果想悄悄“蒙混過關”,一批新上馬的智能化設備將進行精準阻攔……“AI智能垃圾箱”投入使用后效果怎么樣?記者前往多個試驗站點,一探究竟。
位于杭州下城區天水街道戒壇寺巷的24小時誤時投放點,4個垃圾箱中有兩個標注了“AI智能垃圾箱”的牌子,可分別投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
記者來到現場,看到一位阿婆正嫻熟地操作。她按下液晶顯示屏下方的金屬按鈕,只見投放口緩緩打開,等到垃圾完全放入后,投放口又穩穩關上。隨后在屏幕上,展示了她投放的廚余垃圾等廢棄物的照片、重量。投放完畢后,顯示屏提示:本次投放合規。
記者觀察發現,操作全過程都有語音提示。此外,智能垃圾箱能運用AI技術和紅外技術進行自動檢測。如果投放不合格,垃圾箱會利用內部機械手,進行正確分類。
為了檢驗機械手的準確性,記者試著將一個易拉罐放入易腐垃圾箱中,箱門關閉后就傳出投放不合規的提示,機械手隨即二次分揀,將易拉罐投入另一個垃圾箱。
相比之下,位于新德佳苑西區的智能垃圾箱體積大不少。這臺設備運用聯通5G網絡,便于圖片、視頻的上傳。同時,垃圾箱運用紅外感應技術,可以智能識別垃圾種類,且能在不碰觸的情況下打開箱門,避免和污物的接觸,還具備防夾手功能。
負責維護該片區智能垃圾箱的技術人員表示,“居民的相關投遞數據會在后臺記錄,包括污物廢棄物照片、投放結果等,社區工作人員可第一時間掌握。”
對這樣一個新生事物,市民接受程度如何?
“媽媽,糖果紙怎么扔呀?”一位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向垃圾箱,緊跟著的母親叮囑:“這是其他垃圾,別丟錯了。”一位老奶奶饒有興致地在旁圍觀,一開始她說自己年紀大了不會用,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很快掌握了技巧。
記者從電子屏幕上看到,截至1月9日下午5點44分,戒壇寺巷社區的智能垃圾箱共計投放1772人次,投放重量達到1.1噸,合規率達94%。“誤時投放點的效果良好,反映出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正在提高。”工作人員說。
據介紹,今年下城區將會通過技術手段,改造2000余處誤時投放點,以數字化技術提高垃圾分類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