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偏食初虧,拍攝于北京天文館。白繼開 攝
“北京小劇場”的日食大戲已拉開帷幕,本次日環食有哪些“大不同”?記者來到北京天文館樓頂,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為大家帶來解讀。
問:本次環食被稱為“金邊日食”而備受期待,它到底不同在哪兒呢?
朱進:本次環食在西藏阿里地區觀測太陽和月亮看上去幾乎完全一樣大,視直徑只相差千分之三左右。因此日環食發生時,沒有被月亮擋住的太陽邊緣會非常窄,呈現特別特別細的一個“環”。
那么,是不是有可能觀測到接近日全食的一些特殊的景象,比如貝利珠(即日全食期間,雖然月球將太陽完全遮掩住,但由于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日光仍可透過凹處發射出來,形成類似珍珠的明亮光點。),甚至在太陽表面呈現月面輪廓?這些都還有待于實際觀測的見證。
很遺憾,因為疫情原因不能奔赴西藏,也不能親眼見證奇觀。
問:日環食對于天文愛好者來說算是罕見天象嗎?
朱進:其實不是。
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和全環食四種,它們是由于月亮對太陽的遮擋程度不同導致的。
比較少見的是全環食又叫混合食,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日食,在日食發生的過程中,不同的地方分別可以看到日環食和日全食。在公元前1999年到公元3000年這5000年之間,全環食發生的概率只有4.8%。
發生頻率最高的是日偏食,大約在40%左右,環食發生的概率在1/3左右,全食不到1/3。
平均每年至少要發生兩次日食,最多5次日食。日食和月食加起來最多達7次。平均每1年半發生一次日全食或者日環食。
問:對于北京的愛好者來說,本次日環食的觀測效果怎么樣?
朱進:日食的觀測,最震撼的還是日全食。本次日環食之所以值得期待,是因為它在西藏阿里地區可能出現特殊的“全食奇觀”。
對于其他地區的愛好者來說,觀看偏食是相對“平常”的事。從拍攝的角度來說,當日食在天空中處于較低位置,結合地面景觀容易拍出美觀圖片。
但今年的日食正發生在夏至日的中午過后,開始時北京地區高度達60度。所以,當日食快結束時會相對比較適合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