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6月21日電 題:以“環境提升”帶動“城市復興”——南昌洪都老舊小區改造見聞
新華網 沈洋 王曉震
從違章搭建嚴重、道路積水、垃圾亂倒到如今道路整潔、整齊劃一、管理有序……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區,曾誕生過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的老工業基地因為舊城改造展現了新貌。
洪都老工業區是全國首批4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之一,廠區搬遷改造基本完成。在生活區改造中,當地政府把資金投入到群眾最急需的水、電、路、氣改造上,在改造中盡量減輕對居民生活干擾,改造和管理同步推進,讓這項民生工程真正贏得民心。
洪園社區改造前后。新華網發
“只改地下,不改立面”
洪都街道屬于典型的“一廠一街”,轄區居民大都是洪都集團公司職工,長期以來由企業辦社會。但隨著企業對公共設施投入的減少,洪都街道成了城市建設的洼地。
“每逢下大雨,下水道必堵,污水就往外冒。”洪都街道洪園社區居民喻艷標說,過去下水道堵塞是常態,雨天不穿套鞋難以出行。
洪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月英介紹,改造前樓上住戶水上不去,樓道電線像蜘蛛網,樓下私搭亂建、下水道堵塞。面對這些“老大難”,社區干部一籌莫展。
2019年,洪都生活區居民盼望已久的改造項目啟動了。
“改什么、怎么改必須尊重民意。第一個改造的洪園小區,前期準備工作長達半年。”洪都街道黨工委書記李云說,多次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廣泛征求意見,確立了以道路平整、雨污水管網更新、鋪設透水地面、違建拆除、增補消防設施、治安監控等為主的整改實施方案。
“不改建筑外立面,只改水、電、路、氣。”青云譜區委常委熊敏說,把錢花在這些看不見但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樹木、草地能留盡留。
改造后的洪園社區一景。新華網 王曉震 攝
拆除違章164處,改造路面1.26萬平方米,實施強弱電入地管線預埋1.88萬米,鋪設雨污水管道線1.28萬米,新建排污井960個……改造一新的洪園社區,道路變寬了、下水道不堵了、路燈亮了,居民臉上露出微笑了,社區工作輕松了,劉月英對此感觸頗深。
“總共11個小區,涉及2萬戶居民,需要拆除5000多處違章建筑。”青云譜區區長吳江輝說,我們將把資金用在刀刃上,讓這項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先改水電,再拆違建”
正在改造的洪科社區。新華網 王曉震 攝
“在拆違和改造過程中,我們把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青云譜區住建局局長聶洪明說,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堅持水電先改,改到哪里就拆到哪里,盡量做到停水停電的時間不超過1天。在幫助居民改水改電的同時,當地還組織人員幫居民搬運物品和拆裝空調。
人性化拆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但拆違受阻、意見分歧也時有發生。洪科社區居民熊長春家的唯一衛生間設在違建房里,而且他家生活非常困難,無力改建新衛生間。
“鑒于熊長春家的特殊情況,經過公示,由社區出資在他家房間內改建了一個衛生間,最后順利拆違。”洪都街道黨委委員王海燕說。
今年77歲的顏勤是洪園社區東4區3棟的住戶,他對小區改造的其他方面都滿意,但認為改造后的小區存有消防隱患,因此他只給出了70分的成績評價。參與洪都生活區改造設計的樸杉杉解釋說,消防安全肯定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如果消防不合格,驗收肯定不能過關。”
“群眾不理解,說明我們解釋工作沒到位。” 熊敏對洪園社區的改造工作也只打了70分。她認為,群眾工作并非盡善盡美,不少細節還有待完善。為此,正在改造的洪科、洪校社區通過網格化管理,利用微信群充分征詢居民意見。
“找回‘洪都’精神,重現當年盛景”
成立業委會,引進物業管理公司,建設社區鄰里中心……改造和管理同步推進,是洪都生活區改造的顯著特征。
居民在社區內打牌。新華網 王曉震 攝
談起改造前后的變化,洪園社區居民張香蘋用“顛覆性”三個字概括,小區聘請了保潔人員,社區鄰里中心有干凈的舞蹈室、棋牌室、圖書室,人們茶余飯后有了好去處。“變化更大的是居民的精神面貌和整體素質,亂丟垃圾、搶車位的現象幾乎沒有了。”
洪園社區之前廢舊的車庫改造成了社區鄰里中心。新華網發
老舊小區改造,表面上是基建項目,其實也是社會治理工程。“通過政府引導,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到小區改造項目中來。”李云說,不少居民主動監督工程質量,幫助協調解決糾紛矛盾。
群眾對小區改造的態度變化驗證了改造的成效。“第一個社區改造準備工作用了半年多,第二個、第三個小區改造從干部進場到啟動改造縮短到2個月。”熊敏說,現在很多尚未啟動改造的小區居民常來詢問什么時候輪到他們小區改造。
到2021年,洪都生活區改造將全面完成,屆時洪都片區將會成為南昌老城區的一張新名片。吳江輝說:“我們希望通過舊城改造帶動城市治理進步,找回第一代‘洪都人’的精氣神,讓這個片區重現當年‘洪都’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