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丹霞山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丹霞山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向社會公眾介紹了近年來丹霞山科學名山建設中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的豐碩成果,以及創新保護地綠色發展模式的新做法。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19年以來,丹霞山相繼發現了7個動植物新種(或新記錄種),如丹霞山剛竹、丹霞山天葵、廣東假野菰、光柄徑邊菇、雙唇蘭、腐生齒唇蘭、卡氏伏翼。據了解,活動當天還舉行了丹霞山自然保護區員工野生植物辨認大賽。
會上,丹霞山科學顧問中山大學植物學專家廖文波教授、脊椎動物專家王英永教授、昆蟲專家賈鳳龍教授、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菌類學專家李泰輝教授、華南植物園竹子專家夏念和教授、韶關學院徐劍教授等分別介紹了在丹霞山開展的動物、植物、菌類等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學者們詳細介紹了各自在丹霞山發現并已經發表的動植物新種,如丹霞梧桐、丹霞蘭、丹霞堇菜、丹霞柿、丹霞瘦臍菇、廣東錦槽蛇等18個動植物和菌類的新種及新記錄種。2019年以來,丹霞山相繼發現了7個動植物新種(或新記錄種)。
生物多樣性是檢驗生態環境好壞的一項重要指標,丹霞山有效的生物多樣保育工作讓丹霞山成為了眾多動植物生存繁殖的王國。據專家介紹,目前丹霞山已知的高等植物有216科891屬2266種,重點保護植物11種,其中Ⅰ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Ⅱ級重點保護植物9種,目前已知的動物資源有1540種。
據悉,目前丹霞山已經與中山大學等30家高校、機構建立教學實習實踐和科研合作關系,聘請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人文以及產業發展等多學科專家擔任特聘科學家和科學顧問,建立了完整系統有序的科研體系。(全媒體記者卜瑜 通訊員李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