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社會 > 正文

城市:共建共治更有活力

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馬永欣 發布時間:2020-06-23 10:55:06

  上海用“繡花”般精細治理傳遞城市“溫度”。圖為工作人員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內工作。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48歲的宋奕奕現在喜歡用一個詞:互聯網思維。她是寶山吳淞街道永清二村居民區書記,3年前開始使用寶山互聯網社區治理平臺“社區通”。今年疫情期間,她不僅使用“社區通”查看外來人員信息申報,還主動請隔離人員和志愿者將《隔離日志》和《志愿者日志》上傳,居民的圍觀和點贊,極大鼓舞了大家堅持的信心。

  如今,她將疫情期間所建的所有樓組微信群都延續下來,討論樓組事務、參與小區治理、發揮居民特長……線下活動也一呼百應。“居民區要發揮黨建引領,居委干部的思維方式就得適應新時代變化,學會運用互聯網助力社區治理,是一門學問。”宋奕奕說。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有機生命體,那么,黨建引領之下的一個個基層社區治理單元,就像這個生命體的神經末梢,對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起到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社區、街區內外聯動、多元參與,實現全周期管理,就像它的循環系統,不斷完善城市治理格局;以“一網統管”為抓手,建立起來的各級城市運行中心,則是城市的大腦。“大腦”智慧、“循環系統”活躍、“神經末梢”敏銳,多方協同發力,提升城市治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更加安心、舒心、暖心。

    神經末梢:形成“其樂融融”自治好氣象

  今年“六一”兒童節,位于黃浦區新天地區域的“翠湖御苑二期”小區,新天地居民區聯合物業在這里舉辦了一場“親子”活動。幾位業主看到趕來做工作人員的居委干部,紛紛上前打招呼。業主與居委干部的其樂融融“來之不易”。在疫情發生前,這樣的場景不會出現在新天地居民區。

  新天地居民區是上海市中心高檔國際社區,常住人口近2300人,其中三成業主與租戶為外籍人士,涉及40多個國家與地區。10多年來,新天地居民區有個社區治理的“老大難”問題:居委干部“走不進”小區、“走不近”居民。但,今年以來這一局面發生了改變。

  原來在疫情中,很多居民都與居委干部加過微信,無論是居家隔離還是租客搬家,都得到過居委干部的耐心指導與細致幫助。信任感建立后,居民遇到解決不了的社區事務,會第一時間向居委干部求助;居委干部與居民、物業的接觸多了,社區治理的工作思路也開闊起來,正探索“1+3+X”社區治理模式,即:1是居民區黨組織、3是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三駕馬車”,X是引入社會力量,解決業主居民更多層次的需求。

  今年1月,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節點上每個新情況,都令處于神經末梢的基層社區“緊繃”。5個月過去,這座超大城市的居民生活漸回常態,“戰時”向“平時”過渡,疫情期間社區治理暴露出的短板努力補足,而好的經驗則被保留下來。

  最近,虹口區曲陽路街道12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提升了物業費,提價幅度從0.1元/平方米—0.4元/平方米不等,收繳率超過95%。今年一季度,轄區內12345物業投訴下降超過30%。為什么物業費提升了,投訴率反而下降?在曲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謝海龍看來,這是因為此前美麗家園等工作讓小區面貌有了顯著提升,街道黨工委多次牽頭協調物業,促其補短板、提升服務。尤其疫情期間,物業對于居民的“急難愁”隨叫隨到,讓居民獲得感大大增強。在此基礎上,通過居委干部循循善誘、群眾帶動群眾,物業提價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提價后,物業聘請了更專業的工作人員,服務居民也更加周到,實現良性循環。

  楊浦區近日發布了全市首個常態化社區防疫指南。在這個“16條提示”中,信息速上報、閉環要守牢、用好監測哨、巧用智能網等都已化作經驗納入其中。

  對于更多社區來說,防疫中涌現出來的志愿者服務、條線資源下沉、社區單位聯動等工作機制,如何延續下來,也值得探索。寶山區友誼路街道今年要加裝24臺電梯,依靠政策快速推進,也源于居民達成的共識。不少防疫志愿者變身加梯志愿者,在傳授經驗、說服鄰居上很有一套,小區已形成了居民自治的好氣象。

  上海在常態化防疫中,社區這根“神經末梢”依然保持靈敏,從而讓社區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循環系統:全周期管理多主體參與共治

  日前,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里,舉行了一場議事會。參會人員里,有黃金城道步行街管理方、律師、居民區干部、沿街社區業主、商戶……話題則主要圍繞社區步行街管理水平提升展開。

  一條步行街的品質,與其管理者、沿街商戶密切相關,為什么周邊社區的居委會、居民也要一起跑來關心,甚至提出不少建議?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黃金城道是古北國際社區知名度最高的街區商業街。去年底,吸納了步行街沿線6個小區業委會、200余家商戶以及古北集團共同參與的步行街共治委員會成立,幾方圍繞公共設施維護、垃圾分類投放、非機動車通行、文明養寵、公共活動秩序等領域展開街區治理的探索。

  “一共6個小區,如果每個小區都出點錢或者商鋪都出點錢的話,可以增加一些綠化、保安人員。出的資金有可能有多有少,這個要討論。”這天議事會上,一位共治委員會成員就著重圍繞籌措共治資金提出建議。黃金城道街區的各方不僅實實在在為共建家園著想,推動各項事務落地解決,彼此間的關系還充滿著人情味。就在今年疫情期間,沿街的許多商鋪都收到了共治委員會送上的復工禮物——防護用品;設計師服裝店“貓小姐”在店門口設立了“愛心休息點”,供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戶外勞動者喝茶、歇腳……社區內外,充斥著來自“陌生人”的溫暖。

  如果把每個街區看作是城市中各自獨立的微小循環系統,那么,社會交往、資源配置越充分,街區活力越旺盛,諸多內在的矛盾問題,也越容易在共商共治氛圍下得到解決。在楊浦區四平路街道,以“綠”為媒,居民、社區規劃師、沿街商鋪逐漸被緊緊擰成一股繩。

  四平路上,工人新村破舊的圍墻、雜亂的綠化曾一度讓這里的街區失色。四平路街道充分發揮轄區內環同濟資源優勢,以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依托,開展廣泛協商,掌握沿街百姓、社區居民的真正痛點,依托社區黨建聯建平臺,最終通過自治的辦法,實現了圍墻退讓綠化提升。

  在靜安區靜安寺街道,更換和美化店招,也是通過街區共治完成的。在街道支持下,愚園路(烏魯木齊北路—鎮寧路)上的91家店鋪,正式組建成立愚園路商家聯盟,17家商戶代表被推選為理事單位,負責聯盟日常運作。店招店牌更新改造,是聯盟運作的第一個項目。聯盟不但擬定了商家聯盟店招店牌導則,募集了一筆自治金,還在街道幫助下,聘請到區綠化局專業人士、綠化專家等“把關人”,確保這份導則合規合法。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劉建軍認為,上海正進入重塑社區的重要階段,這個過程中最缺的、也最重要的,往往是社區里積極的行動者。只有把人變成利益相關者,才會激發他們行動起來。年初的疫情,就讓普陀區的多元力量自發行動起來了。社區單位、“兩新”組織、社會組織中的黨員支援社區一線,有錢捐錢,有人出人,有專業出智慧;在復工復產期,居村黨建指導員和網格片區志愿者又走進樓宇園區,傳授抗疫經驗,助力安全復產。總結疫情防控經驗做法基礎上,普陀區近來又提出以“片區-居村-樓組”三級紅色議事廳為載體,探索構建起全周期管理多主體參與的黨建新格局。

    城市大腦:智能化手段為管理者賦能

  5月15日8時30分,浦東城運中心“城市大腦—智慧文明指揮中心”大屏上,出現了一張圖片以及這樣一段文字:“楊高中路上的易初蓮花超市的消防通道門打不開”。

  此刻,文明巡查員小陸正在易初蓮花超市附近巡查,發現問題后,他拿出手機打開“智慧創城”小程序,即刻上報。小程序自動發送短信通知相關點位長,點位長迅速處置。8時32分,超市物業人員到達現場,打開消防通道。

  從發現問題到處置解決,整個過程只花了短短2分鐘,這背后則是浦東城運中心的又一項創新探索:在全市各區中,率先借助智能化、全員化信息技術手段,將“智慧文明指揮調度系統+專項場景應用+市民巡訪應用”結合在一起。

  作為“一網統管”主體推進部門和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理系統對應86個一級指標,整合接入了包括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民防、氣象、衛生健康等領域的22家單位共33個專題應用。

  高效運行的背后,是政府城市治理的探索和創新。2月7日,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在上海全市率先上線“一網統管”防疫專頁。在藍色的大屏幕上,一個小區的在家觀察人數、健康狀況、重點地區來滬人數,沿街商鋪防疫情況、建設工地狀態等數據全部匯總。交叉比對后,哪些小區是重點小區一目了然,哪些辦公樓的返滬白領集中增加,都一一呈現。

  這種“好用”也延續到了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一網統管”城運系統正從1.0版向2.0版聚力攻堅提升。防臺防汛監測、停電報修、紅綠燈信號控制、社區防疫動態觀察等,均利用線上數據流助力線下管理創新,讓城市更智能,群眾更受用。

  同樣,為了利用數據推動智能化和社區治理融合,上海研發的“社區云”去年底上線,目前已在浦東、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寶山、松江、崇明9個區的20多個街鎮試點。在“社區治理”平臺上,依托于市級數據庫,社區內的房屋、組織機構、居民人口等信息一目了然,居委干部可以真正實現“一屏觀社區”。在“居社互動”平臺上,居民除了隨時隨地在線獲取社區信息、解決身邊事,還可以通過平臺的“議事廳”功能參與社區建設,為小區發展建言獻策。

  眼下,“社區云”正在對接市級條線部門,包括民政、公安、衛健等13個委辦局的22個信息系統,通過“專業系統”板塊,實現“一鍵”跳轉登錄。預計到今年底,全市16個區215個街鎮6077個居村委會都能應用“社區云”開展社區治理和為民服務工作。

  形同城市大腦的各級城市運行中心以及各類智能化手段,正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從而實現城市治理的民心導向。基層社會治理也面臨新情境:社區干部要善于應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和突如其來的輿情壓力,努力成為社區“局域”空間的意見領袖,在網上網下同步發揮引領作用。

  在專家看來,上海的城市治理,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建引領之下,實現黨建網、區域網、共治網、智能網相互貫通的“四網合一”,為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提供新動能,從而實現城市的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唯有此,這個超大城市的有機生命體才能葆有健康,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記者 周楠 杜晨薇)

  原標題:智慧的“大腦”、活躍的“循環系統”、敏銳的“神經末梢”

  人民城市:共建共治更有活力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A∨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开心激情在线 | 一本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 亚洲精品成AV人在线观看 | 一色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