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2日,綦江區古南街道新山村社區,救援人員正在轉移被困群眾。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6月22日,綦江區北街被淹,民警正在轉移群眾。特約攝影 陳星宇/視覺重慶
受降雨和上游來水影響,6月22日,綦河水來勢洶洶,如紅褐色巨龍通過綦江城區。
下午4時許洪峰過境綦江城區時,最高水位較日常水位高11米,超過保證水位5.1米。在這場與洪水的“戰斗”中,綦江確保了無一人傷亡。
4000人提前逐戶預警
22日凌晨,綦江區開始新一輪降雨過程。
8:30,綦河水開始上漲。這時紅色預警已轉發到各個社區、樓棟的微信群。所有干部放下手中的活,逐戶提醒臨河門面和居民樓撤離。
34歲的社區干部張亞,冒著瓢潑大雨,提著喇叭喊話。很快,雨水打濕了她的衣衫,喇叭也在雨水的侵襲和連續播放中“啞”了。
“這么大的雨聲,喉嚨喊破都未必能馬上傳達到所有居民戶!”張亞正在著急時,社區二組組長吳登全突然想起社區還有3面鑼。蹚著不斷上漲的河水,張亞趿著涼鞋一邊走一邊敲。銅鑼的響聲在雨中傳出很遠,引起了不少居民的警惕。輔以預警解說,在中午12點前,社區臨街商鋪、一二樓居民都轉移了。
“王定國是敲鑼的3個人之一。他忙著給大家喊話預警,卻沒時間回家搬東西,結果成了少數沒及時轉移家電的受災戶之一。”下午4點過,張亞在接受采訪時,有些難過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沿河各社區發動干部、黨員、志愿者、民兵等近4000人提前逐戶預警,確保了群眾生命安全,大大減少了洪水帶來的財產損失。
10萬余人緊急轉移
22日是本年度綦江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的第一天。
剛剛開始上課,書記們就收到洪水紅色預警。在請假后,涉及洪峰過境的社區書記趕緊回到社區抗洪救災。
古南街道沱灣社區黨總支書記成紹軍,開著新買的摩托車急馳到黃木灣和社區干部、民兵一起,拉警戒線、逐戶勸臨河商鋪居民趕緊搬離。
上午11點過,成紹軍正攙著一位從商鋪中撤離的婦女從一段窄路中通過。“這時候,有民兵在遠處喊話,說我的摩托車快被淹了。”成紹軍回憶,當時停在不遠處的摩托車,已被洪水淹沒半個車輪。
就在他扶著這位居民快走到警戒線外時,一個浪頭打倒了摩托車,在紅褐色的河面冒了兩個泡,消失不見。“這輛摩托車才買半年多。”成紹軍說,“但在生命面前,所有財物都是次要的!”
據了解,從22日早上8點過至下午4點,綦江全區從洪峰水位線下緊急轉移群眾10萬余人,其中不少是被基層干部從洪水中“勸”出來的。
100余名被困群眾獲救
下午4:10,洪峰涌過綦江城區。
救援人員陳鑫劃著橡皮艇,小心翼翼地從交錯的電線網中穿過。平時這些高掛在二樓以上位置的電線,現在卻成了“攔路虎”,“一方面要避免觸碰、拉扯到這些電線網,另一方面還要注意水流和漩渦,畢竟上面還坐了3個娃。”
文龍街道菜壩社區地勢低洼。早上9點左右,社區居委會主任劉世群就向各居民小組長和網格員轉發了洪水預警。社區出動了干部、應急民兵、志愿者等25人分片逐戶通知。
住在虹橋路25棟的居民黎沙聽到社區干部來敲了兩次門:“干部喊撤的時候,我想不可能年年都像1998年那樣大噻,就沒動。”黎沙有點后悔,又帶些歉意。
下午3:30,洪水漫進了25棟的二樓,黎沙才著急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姐姐的兒子都和自己困在了一起,而靠自己撤離已是不可能。
這時,陳鑫劃著橡皮艇將她和3個孩子救了出來。看著這一大三小在其他救援隊員的幫助下安全上岸,陳鑫才長舒一口氣,這時他已全身濕透。
據綦江區應急辦不完全統計,22日,全區共救出被困群眾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