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7月20日電 題:盼望有水的日子
新華社記者席敏 劉芳洲
近期南方多地出現強降雨,位于湖南“衡邵干旱走廊”的群眾卻仍為缺水著急。缺水、盼水、找水,近年來隨著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推進,因缺水而窘迫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近日,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省投資最大的單體水利工程犬木塘水庫正式開工,有望徹底改變這里的缺水困境。
留長發的夢想
今年夏天,邵陽縣黃荊鄉大付村村民鄧小娥又要剪發了。從2006年至今,她一共剪過兩次頭發。第一次是2017年,那時一頭長發已長到腳踝處,一剪刀下去,賣了680元;第二次是2019年,齊腰長發剪到肩膀處,她掏了88元。
原本,第二次能賣到1000元,代價是頭發只剩到脖子處。鄧小娥的丈夫不肯,他對妻子說:“留長點吧,咱有水洗頭發。”
留長發是鄧小娥打小的愿望。但沒水不敢洗頭,2006年以前,鄧小娥一直留著剛蓋過耳尖的短發,丈夫笑稱為“西瓜頭”。
大付村曾是一個貧困村,貧窮與缺水如影隨形,村民只能從山溝里取水灌溉幾畝薄田,幾代人都將痛快吃水當成奢望。
飲用水源是3里地外的一口小井。少雨的日子,水流細如發絲,積成一汪后,鄧小娥用瓢艱難地舀出來,有時從早到晚只等到一擔水。
2006年,村外終于建了一個水廠,那年起,鄧小娥開始留長發。2018年,一個納入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新水廠又在家對面山坡上建起來。每隔三五天,她就將一頭長發鋪開洗,恣意享受丈夫從頭澆下來的自來水。
擰開家里水龍頭,57歲的鄧小娥掬一捧水灑在臉上說:“涼快!痛快!”她準備過幾天剪短發,再將頭發染黑。“長發夢想實現了,染黑后再來個‘老來俏’。”她說。
找水的鄉長
黃荊鄉鄉長李旭紅最近感覺壓力小多了——離鄉政府不遠的黎家沖,又發現一處水源地。“揚程不到40米,工程款花三四萬元就夠了,能解決3個村的用水。”李旭紅興奮地說。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這是黃荊鄉流傳較廣的一句話。黃荊鄉是喀斯特地形,蓄不住水,即便盼來一場雨,也迅速滲入地下河流走。
自2016年3月任鄉長以來,李旭紅一年有三分之一的精力都在找水。前年新建的大塘垅水廠只用了一個多月,就把下邊水庫抽得渾黃,他趕緊帶人找新的水源。一條條山溝,一口口水井,他幾乎又把全鄉走了一遍。
終于,大伙兒在一個溶洞里發現了水源。鄉里投入100多萬元,用電機將水提到170米高處,用潛水泵再往上抽30米,補充到水庫里。去年夏天,由于干旱水庫蓄水不多,有了這處新水源,鄉親們家里沒再斷水。
新發現的黎家沖水源,對黃荊鄉來說格外珍貴,意味著全鄉9個村中沒被大塘垅水廠覆蓋的3個村用水有了保障。
吃水不成問題了,但全鄉1.5萬畝水稻田只種了不到3000畝,生產用水仍是一個難題。李旭紅說:“我還得繼續找水,干一天鄉長就忘不了找水。”
新的希望
今年5月27日,是可以載入黃荊鄉史冊的日子。當天,一家規模不大的假發制品廠在黃荊鄉落戶了。
在鄉村干部記憶中,這家假發制品廠是黃荊鄉引來的第一家企業。這些年,黃荊鄉的干部們四處招商。有的客商打聽了一下黃荊鄉的情況后沒了下文,有的一聽“黃荊鄉”就婉拒了。“缺水,還是缺水。沒有水,連工人們吃飯都保障不了,還怎么談生產?”李旭紅說。
幸運的是,這家假發制品廠主要是進行假發前期加工,基本不需用水,還提供了22個就業崗位。貧困戶伍分良因為腦溢血導致行動不便,在家里閑了好幾年,有了這個“家門口的企業”后,他就來上班了。他說:“原來靠低保過日子,現在我能掙錢養活自己了。”
黃荊鄉所處的“衡邵干旱走廊”位于湖南省中部,占全省面積的24.2%。7月18日開工的犬木塘水庫建成后,將解決70萬群眾安全飲水問題,覆蓋121萬余畝農田,農村飲水保證率提高到95%。
李旭紅說:“有水就有了新的希望,鄉親們不愁吃水了,產業也可以發展起來。既告別缺水,也告別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