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ㄩ_新邊疆]牛牛牛!這個養牛大鎮真牛!
“牛都進來了吧?”
“進來了!”
“那開始吧。”
在呼倫貝爾市哈克鎮一家牧場的牛舍里,老李和老王每天都會對喊幾嗓子,他倆是扎羅木得村標準化牧場的擠奶工,也是這個養牛大鎮的村民。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哈克鎮扎羅木得村標準化牧場中的1個牛舍。新華網 梁甜甜 攝
10個人
另一個牛舍里,其他兩名工人早已經將鮮草料滿滿當當鋪開一排,400多頭黑白花奶牛吃得正香。
牧場一共有13個牛舍,可容納4000余頭奶牛。
等奶牛們吃得差不多了,老李和老王又會來接替喂草料的工人,把牛趕到擠奶廳里擠奶。
牧場一共有10名工人,每人每天工作6個多小時,月薪5000元左右。
他們分工很明確,喂飼料的只喂飼料,處理糞便的只處理糞便,擠牛奶的只擠牛奶。
15分鐘
原來,人工擠奶1次只能擠2個奶頭,1個人擠1頭牛的4個奶頭,15分鐘。
現在,機器擠奶每次可以擠4個奶頭,一臺機器的28個擠奶杯擠28頭牛,15分鐘。
規?;?、集約化、現代化牧場,在這15分鐘的對比里,夠亮眼。
“以前,一戶村民,人多就多養幾頭牛,人少就少養。兩口人養不到10頭牛,就得成天圍著這點牛轉。”扎羅木得村黨委副書記王玉軍說,“現在嘛,2個人養50頭牛都沒問題!”
奶牛進了擠奶廳,按照機器位置排排站好后,擠奶工為奶牛的奶頭進行消毒,再套上擠奶器,擠出的牛奶直接進入機器,并隨著機器開始運轉。這樣一來,從源頭上就杜絕了牛奶與空氣的接觸,避開了容易滋生細菌的環境,牛奶質量更有保障了。
14萬元
奶牛每天需要擠奶2到3次。牧場的每個牛舍里,都配有1個擠奶廳,奶牛吃完飼料,直接就可以到擠奶廳擠奶。
1個擠奶廳600平米,1個牛舍5400平米,1頭牛有10平米左右的活動空間。牛舍層高高,陽光能照進來,通風也好,奶牛住得舒服吃得香。
以前村民個人養奶牛,牛大都住簡易棚子,住的條件一般,吃的飼料也一般。內蒙古又處于高寒地帶,冬季寒冷,牛很可能會感冒,也容易得疫病。
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環境,奶牛的產奶品質和產奶量肯定是不同的。
奶牛散養的時候,1頭奶牛1年產4.5噸牛奶;奶牛到牧場后,1頭奶牛1年產6噸牛奶了。多產的1.5噸牛奶,能為村民增加幾千元的收入。
如果1個村民1年養20頭牛,年純利潤會達到14萬元。
牛過好了,人也過好了。
在哈克鎮這個養牛大鎮,擠奶自動化,是科技第一生產力;農村現代化,是時代的進步。(新華網 梁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