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陳世文)近日,33歲的李先生在在河北醫大二院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這是河北醫大二院自2003年成功實施河北省首例心臟移植手術后,完成的第三例成功病例。8月12日,在醫護人員的祝福聲中,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的李先生轉回當地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生存期不足一年 心衰男子急需手術治療
今年剛過33歲生日的李先生是外地一名公司職員,今年年初他在上班時感到異常勞累,同時伴隨憋喘,呼吸困難等癥狀。“久病成醫”的他知道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早在17年前,16歲的李先生就被北京一家醫院確診為縮窄性心包炎。隨后李先生在當地一家醫院做了第一次心包剝脫術,術后恢復不錯。然而22歲時,李先生又一次出現勞累后喘憋,同時伴有發燒、雙下肢水的癥狀。經歷了第二次心包剝脫手術的李先生,術后效果不是很好,恢復期間還出現間斷胸腔積液。為了抽取這些積液,李先生在隨后的幾年內一直輾轉多家醫院就診治療。
今年年初,李先生的病情急速加重,開始出現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癥狀,醫生診斷為終末期心力衰竭、心功能IV級。經當地醫院多次會診,李先生急需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否則生存期已不足一年。
今年3月份,李先生進入心臟移植等候名單中,等待著合適的心臟供體。幸運的是,7月份,李先生就等到了適合自己的供體——7月30日,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家醫院收治的一名嚴重外傷男子被判定為腦死亡,家屬作出了器官捐獻決定,其中就包括捐獻心臟。
這個供體的血型和李先生完全吻合,李先生的抗群體反應性抗體呈陰性,完成符合移植條件。根據供體就近分配原則,國家器官分配共享系統把李先生心臟移植手術分配給河北省唯一具有心臟移植資質的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接到這個消息后,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立即激活心臟移植協作組。在患者還未到院的情況下,根據李先生當地醫院傳來的患者資料,一整套手術方案和備選方案都已制定完畢。
7月30日中午,李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乘坐急救車趕到了河北醫大二院,開始接受術前檢查和準備工作。
在對病人做過查體后,河北醫大二院心外科主任陳子英發現,雖然已經提前得到患者的全部檢查結果,但眼前這個患者的外部體征還是讓人感到吃驚,“全身水腫相當嚴重,尤其雙下肢,每條腿腫得快和腰一樣粗了。”他預感,這個手術不會太簡單。
耗時18小時 心臟移植手術成功完成
7月31日上午8點,李先生被推進了手術室。在打開患者的胸腔后,眼前的一幕讓現場醫生們大感意外。“所有解剖組織都粘連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器官和血管。”河北醫大二院心外科主任陳子英說,由于患者此前做過兩次手術,再加上后期的病情加重,手術情況十分復雜。
為了避免傷害大血管和心臟,醫生們憑借著出色的技術和耐心,一點一點進行剝離,最后耗時6個多小時終于完成了剝離工作,將心臟和大血管全部游離。而此時,捐獻者的供體心臟已在另一個手術室內完成修剪。
連接體外循環機,開始體外循環,切除病變的心臟,開始正常心臟移植,將供體心臟的血管與患者的對應血管連接起來,開放升主動脈后,恢復血液供應,移植的心臟恢復跳動。一切都有條不紊,但每一刻都驚心動魄。
由于患者的肺組織及心臟在胸腔內都黏連嚴重,游離過程中造成大面積創面,移植心臟縫合完畢后,止血成了主要工作。心外科副主任馬千里說,“光止血就耗時近5個小時。”
依靠手術醫生們和麻醉師精湛的技術,李先生度過重重難關,前后歷經近18個小時后,移植手術終于完成。隨后他被送進了“心臟移植隔離病房”。
據介紹,供體心臟移植入受體胸腔的最佳時間窗口僅為6小時。“雖然心包剝離浪費了一些時間,但血管縫合只用了不到3個小時,也就是說這個病例的供體心臟植入時間遠遠小于6個小時。”陳子英說,“雖然前期剝離費了點時間,可換心的過程還是很順利的,連接好血管后,供體心臟就開始有規律、強勁地搏動起來,手術成功完成。”
闖過層層難關 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對于心臟移植患者來說,術后恢復同樣關鍵,一般要經過“感染關”“排斥反應關”“腎功能及肺功能恢復關”“循環及內環境的管理關”等重重難關。
在心外科護士長郭艷慧的帶領下,10個護士分成5班倒,再加上兩個ICU專家,對李先生進行全方位、全天候護理治療。
在醫護人員精心的照料下,李先生順利度過層層難關:術后10個小時左右清醒,術后三天拔出氣管插管,心功能恢復情況良好,經過腎臟替代療法,患者水腫已經基本消除,無大出血及術后手術并發癥,也無排異反應。術后第10天,李先生已經可以下地圍繞病床進行小范圍活動。
8月12日,已達到出院標準的李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返回當地醫院,繼續康復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