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銷校園貸”“微粒金融”APP都是假的——
網貸詐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絡電信詐騙又有卷土重來之勢,尤其是各種網貸詐騙事件時有發生,詐騙形式和犯罪手段不斷出新。
近日,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聯合消費者網對2020年以來的網貸詐騙輿情信息統計分析發現,“注銷校園貸”、山寨平臺、“網貸刷單”“刷銀行流水”“消除不良記錄”已成為詐騙犯罪的新誘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這些新型網貸詐騙犯罪活動中,不法分子不再只盯著老年人的養老積蓄,而是把大學生或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當作目標。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網共監測到有關網貸詐騙輿情信息368205條。
在288308條網貸詐騙負面輿情信息中,涉及“注銷校園貸”騙局92672條,占比32.14%。據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數據總監陳旭輝介紹,“注銷校園貸”主要指不法分子通過精準掌握受害人信息,以受害者有校園貸記錄會影響個人征信為借口,在造成受害者恐慌后,假借注銷校園貸記錄之名,誘導受害者在眾多網貸平臺貸款,并將錢存入所謂的“安全賬號”后便銷聲匿跡。
據有關機構發布的《2020上半年注銷網貸賬戶電信詐騙分析報告》顯示,2020上半年注銷網貸賬戶騙局激增,4月環比增長178%。其中,受害者中63%此前未注冊過網貸賬戶,約50%的受害者被誘騙下載多個網貸APP,并提取轉出賬戶額度。
今年6月,蔡先生需要資金周轉,正愁無處籌錢時,收到一條信息,稱可以在“微粒貨”進行貸款。蔡先生了解到,“微粒貸”是微眾銀行的正規互聯網銀行貸款產品,有銀行牌照,是正規金融貸機構。咨詢客服,對方稱只要填寫個人信息就可獲得貸款。想到是正規機構,蔡先生點擊鏈接并下載了一款名為“微粒金融”的APP,隨即注冊進行了實名認證。該系統顯示他有4萬元貸款額度。
當蔡先生打算將4萬元提現到銀行卡時,系統提示,卡號有一位數字輸入錯誤,賬戶被凍結。蔡先生隨即聯系金融“客服”。“客服”表示,支付貸款金額的30%做流水走賬后,就可以解凍。蔡先生按“客服”要求,通過銀行賬號轉賬1.2萬元“解凍金”至對方賬號。繼續操作提現時,系統再次提醒出錯。蔡先生這才發覺受騙了,錢沒借到,反而損失1.2萬元。
經警方調查,蔡先生遇到的貸款平臺是個冒牌軟件,其從名稱到圖標全套抄襲微粒貸,坑害借款人。目前,該案件正在調查中。
據陳旭輝介紹,在今年上半年的網貸詐騙負面輿情信息中,這類山寨平臺騙局負面輿情信息大量出現,已排在第二位。這種騙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過搭建虛假貸款平臺,以“秒審核”“易通過”“低息高額度”等宣傳誘導消費者下載APP并申請貸款,當受害人在APP內完成信息填寫、額度審批等流程后,不法分子以銀行卡賬號填寫錯、信譽存在問題等理由,告知受害人賬戶被凍結,無法打款,要求受害人繳納“解凍費”“保證金”等。
此外,不法分子還抓住一些消費者存在征信問題又急需貸款的心理,以繳納費用可以幫助其消除征信不良記錄的名義進行詐騙。
今年8月,家住浙江湖州市安吉縣的蘭女士收到一條自稱是某金融客服的QQ號添加她為好友的信息。沒一會兒,自稱是某金融客服發來消息稱:“你在讀大學的時候,有通過第三方校園推廣掃碼泄露了信息,被人冒名注冊了一款網貸APP,并涉嫌違法,需要借出額度3萬元后再還上才能夠關閉……”接著,對方發給蘭女士一個銀行賬號,讓她將3萬元轉到這個安全賬戶中,就可以清空并修復征信。
為了證明不是騙子,對方給蘭女士發來所謂的工作證件和身份證照片,并稱3萬元會退還。在對方誘導下,蘭女士按照對方說的進行操作,將從支付寶借唄APP中借來的3萬元轉賬到對方提供的賬號上。轉賬后,蘭女士把自己的銀行卡號和名字發給對方,讓對方關閉涉嫌違法網貸APP后把3萬元轉回到這張卡上。然而此后對方一直沒再回信息,還將蘭女士拉黑。目前,警方已對該案件立案偵查。
“事實上,我國個人的征信信息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統一管理,一旦出現污點,需在貸款還清后保持5年的良好征信記錄,才能夠將此前的信用污點消除,任何人都無權修改。”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提醒說。(記者 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