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4日電 (王紹紹、實習生尹柳玉)日前,為進一步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優化能源資源配置,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節能優先方針,統籌推進能效技術變革和能效管理革新,統籌提高能效監管能力和能效服務水平,統籌提升重點用能工藝設備產品效率和全鏈條綜合能效,推動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為石化化工行業節能與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藍圖。”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孫偉善在接受人民網財經采訪時表示。
《行動計劃》有利于助推石化化工行業節能提效
“十三五”以來,石化化工行業大力推進結構調整、能效提升、科技創新、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先進技術與裝備,推進節能低碳管理體系建設,行業節能與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五年來,煉油退出落后產能約1.6億噸,尿素、燒堿、聚氯乙烯、電石、硫酸分別退出落后產能1787萬噸、327萬噸、269萬噸、900萬噸、2160萬噸;原油加工產能利用率從2015年的65.5%提高到2020年的77.2%,成品油完成了從國四到國六標準的升級。
同時,通過不斷加強先進適用節能減排技術推廣應用、開展節能診斷服務工作,全行業能效水平顯著提升,能源消耗增速快速下降,由“十二五”年均增速6.8%下降為“十三五”的4.9%左右,部分石化和化工企業能效指標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石化化工行業節能降耗挑戰與機遇并存,石化化工行業特點是規模體量大、產業鏈條長、資本技術密集,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耗大戶,行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位居工業部門前列,面臨著嚴峻的節能降碳壓力,同時在產業耦合、產城融合、數字協同等多方面具有重大節能潛力,是工業能效提升、減污降碳的重要主力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李淼說。
《行動計劃》有利于為行業節能降碳工作指明方向
《行動計劃》從節能提效改造、用能設備提升、企業園區綜合能效管理、用能結構優化、數字化節能提效、基礎能力建設等多方面,提出了具體工作方向和技術選擇建議。在孫偉善看來,這些舉措為石化化工行業實現能效提升目標規劃了路徑、統籌了方法、提出了要求,是指導全行業推進節能提效工作的重要指引和方法指南。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深入挖掘行業節能潛力,有序推進技術工藝升級,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同時進一步加強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輔設施的改造升級。利用鋼鐵、焦化企業副產煤氣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推動煉化、煤化工企業構建首尾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的產業鏈,實現協同節能提效。
“基于行業生產及用能特點,采用來自現代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平臺產品,進行烯烴和芳烴等化學品的耦合生產,可以大幅提高原子利用率以及能量效率。”李淼進一步補充。
二是圍繞電機、變壓器、鍋爐等通用用能設備,持續開展能效提升專項行動,加大高效用能設備應用力度,開展存量用能設備節能改造。
三是針對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園區,從能效標桿引領、企業用能管理和能效服務、園區用能管理等多維度、全過程,提出系統提升行業全產業鏈綜合能效水平的路徑手段。
四是從原料端、過程端和終端提出推動行業用能結構優化的路徑要求。在原料端,加快推進煤炭向清潔燃料、優質原料和高質材料轉變。在過程端,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在終端,推廣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替代工藝技術裝備,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
五是推動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節能提效領域的研發應用,推動企業深化能源管控系統建設,提高數字化節能提效技術水平;面向工業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提供用能數據采集、跟蹤與核算等服務,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務能力;探索“工業互聯網+能效管理”典型應用場景,推動重點用能設備、工序等數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提高“工業互聯網+能效管理”創新能力。
《行動計劃》有利于多層次協同推進行業能效提升
《行動計劃》提出,為進一步推進石化化工行業能效提升,行業生產企業、專業技術研發和服務機構以及行業相關協會組織等主體,要落實主體責任,發揮協同作用。對此,孫偉善建議:
一是行業生產企業要制定符合自身生產工藝特點的能效提升改造方案,積極采用先進節能技術和裝備,提高用能設備能效水平。探索企業用能向綠色化、電氣化、低碳化轉變,逐步實施數字化能效改造。邀請專業機構,定期開展能源審計、節能診斷、能效對標達標工作。
二是專業技術研發和服務機構要跟蹤全球石油和化學工業生產發展趨勢,與國內外行業企業、大專院校加強交流。圍繞制約行業能效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攻堅克難,突破生產工藝優化、節能降碳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數字化等各環節的重大技術瓶頸。針對各子行業不同生產工藝和用能特點,加大專業化服務力度,開展專項節能診斷服務,提高節能診斷服務水平。
三是行業相關協會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組織節能技術篩選與推廣,組織專家隊伍為企業開展能源審計、節能診斷、能效對標等專業服務。進一步完善行業能效標準體系建設,擴大標準覆蓋范圍。利用各種行業會議、展會、網站平臺等,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