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蘭時節近清明,朝野歡娛值太平……一覺邯鄲悟此生。把酒花前須醉倒……”這是宋代宰相張商英在清明節寫下的邯鄲名詩。詩人以“屈原采蘭”的典故,思慕先賢,描繪時近清明,朝野上下一派歡歌的太平盛景。把酒花前須醉倒,莫使金樽空對月,詩人在邯鄲成語典故“黃粱美夢”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時空交織,因緣際會,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與邯鄲有著哪些不解之緣呢?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記載:“秦始皇初置寒食。”認為出生在邯鄲的秦始皇曾親自頒布律令,最早設置寒食節。而寒食節正是清明節的前身。
先說寒食,顧名思義,此日不生炊煙,只吃冷食,亦稱禁煙節、冷食節。西漢劉向《新序》記載:晉國驪姬之亂,公子重耳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歷程,多虧了以趙衰、介子推為代表的賢良輔佐,最終返回家鄉,成為春秋霸主晉文公。晉文公大賞功臣,卻偏偏忘記了介子推。晉文公苦盡甘來、養尊處優,然而面對美食珍饈卻毫無食欲,他心底懷念流亡期間,瀕臨餓死時的“肉羹”,真是人間至味!晉文公猛然醒悟,那可是介子推用刀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啊!晉文公懊悔不已,居然忘記了封賞“割肉奉君”的大功臣。然而,介子推頗有士人風骨,不受其高官厚祿,早與老母隱居介山之中。晉文公焚火逼其出山受賞,不料介子推與老母皆不愿出山而焚于火中。
莊子與屈原,對此感慨良多。《莊子·雜篇·盜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楚辭·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忠心的介子推甘愿抱著樹站著被燒死,晉文公省悟后派人將他訪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封了介山而禁止采樵,報答他大恩大德的優厚。)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想起故舊多年的親身同伴,便穿起白色喪服痛哭淚流。)”
其實,以趙衰、介子推為代表的“晉文公五賢士”或孤身從龍,或出謀劃策,或舉劍護駕,或割肉獻主,皆具春秋大義、辭讓風骨。比如:介子推的同伴趙衰,也曾將唾手可得的相國之位三次讓給賢人,并沒有因為一己私欲而堵塞舉賢之路。《國語》記載,晉文公感慨:“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衛也。”后來,趙衰的后代開創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
介子推的事跡演化成為寒食節。東漢桓譚《新論·離事》:“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為了紀念介子推,百姓們不生炊煙,只吃冷食,民間稱之為禁煙節、冷食節。
秦始皇初置寒食,正式將其列為大秦律令,頒布全國。秦始皇此舉用心良苦,在于彰顯介子推之忠孝節義,開秦代風氣之先。可貴的是,秦始皇躬身親為,吸取了晉文公的歷史鏡鑒,終其一生,從未妄殺一個開國功臣。這一點超越了晉文公、越王勾踐,乃至身后的劉邦、朱元璋。
然而,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后漢書·周舉傳》:“士民每冬,一月寒食,老小不堪,歲多死者。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漢朝的寒食長達一月,隆冬無火,老小體弱者不堪其苦而損傷性命,這也是介子推萬萬想不到的。
到了三國時代,曹操營建王都——鄴城(今邯鄲市臨漳縣),曹操目睹東漢戰亂的悲愴場景,寫下《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此時,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曹操不愧為一代梟雄,以遠見卓識,力排眾議,糾正寒食節的風俗之弊,在鄴城頒布《禁絕火令》:“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然而,移風易俗,殊非易事,仍有許多不念民間疾苦的守舊派,打著紀念介子推的旗號,反對“生火煮飯吃熱食”。曹操當面予以反駁:“子胥沉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于推獨為寒食,豈不悖乎!”曹操絕妙的邏輯反擊:既然你們要紀念介子推,堅持絕火寒食一個月,那么也請紀念一下沉江而死的伍子胥吧,你們誰也不要喝水,看誰能堅持一個月?
晉代史學家陸翙寫過一本專門記載歷代王朝建都鄴城的史書《鄴中記》:“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在曹操大刀闊斧的改革下,終于將漢代寒食一月縮短為三日。
東晉十六國時期,后趙又以鄴城建都,后趙的開國皇帝石勒,與曹操英雄所見略同,都選擇鄴城建都、普禁寒食。后來,天降冰雹,大如雞蛋。石勒聽聞是因普禁寒食引發的天災,于是審時度勢,通權達變,下令介山仍恢復寒食,天下則不必皆寒食。
寒食二字,孕育智慧。《呂氏春秋》:“衣人在寒,食人在饑。投虎千金,不如一豚肩。”人寒冷時,送衣服;人饑餓時,送食物。切不可顛倒順序。比喻樂善助人要選中最佳的時機與方法。曹操與石勒因時制宜,重新規范了寒食節的民俗,移風易俗,興利除弊,與時俱進,以人為本。
《荊楚歲時記》:“子推以三月三日燔死。”當知三月三為寒食清明之節。相傳,介子推曾留下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這將寒食與清明天然結合。洞悉了寒食典故,清明則豁然開朗。《齊民要術》:“寒食,蓋清明節前一日是也,中國流行,遂為常俗。”寒食與清明合并,約定成俗。正如唐玄宗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可憐寒食與清明,光輝并在長安道。”
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臨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生動再現了清明時節開封民間的市井盛況。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元日、寒食、冬至,是此三節最重。”可見寒食為宋代三大節日之一,與冬至、元旦比肩。
從趙國文學家荀子的《蠶賦》得知,采桑養蠶這一清明習俗已在邯鄲流傳千年。《古今圖書集成》:“三月,采桑清明,插柳踏青。”《四民月令》:“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水經注》:“漳水又對趙氏臨漳宮,宮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蠶之月,虎帥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遺桑。”后趙皇帝石虎在鄴城建起臨漳宮,廣植桑樹。三月三日清明節,石虎與皇后及夫人采桑養蠶,漳水蕩漾,盛況空前。
聽慣了唐代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何妨欣賞一番宋代蘇軾的“邯鄲寒食詩”:吾兄喜酒人,今汝亦能飲。一杯歸誦此,萬事邯鄲枕。東阡在何許,寒食江頭路。竹笥與練裙,隨時畢婚嫁。無事若相思,征鞍還一跨。
(作者系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