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安市以改革思維和創新意識,試點推進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以及“組織化推進、集團化運營、多元化發展”的“三變三化”發展模式,有效帶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強化組織引領,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該市堅持試點先行,按照“試點探索、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的工作思路,建立“1+4”試點推進模式,首批確定1個縣級試點,開展政策宣傳解讀、清產核資等工作。在總結前期經驗基礎上,新增4個縣級試點鄉鎮,逐步擴面推廣。目前,武安市已有5個鄉鎮112個村,運用“三變三化”發展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強化政策指導,制定印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方案》,指導“三變三化”試點鄉鎮黨委,從本地經濟基礎、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探索“資源開發型、村企合作型、工商物流型”等10類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包聯機制,縣級領導分別聯系1個鄉鎮、3—5個重點村,示范帶動各級領導干部聯系指導發展集體經濟工作,推動責任落實、工作落實,形成上下協同、一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聚焦“三變”改革,打出鄉村振興“特色牌”。摸清家底,實現資源變資產。該市對集體耕地、林地、荒地等自然性資源資產和廠房、建設用地等經營性資產以及資金逐一進行核查清理,建立臺賬,全面摸清村集體“三資”的底數。同時,對發包不規范、租期過長、承包費過低等問題合同進行全面清理。目前,已盤活集體資產36處,清理不規范合同46份,通過開發利用、重新發包、規范合同等途徑,增加集體收入937萬元。聯建項目,實現資金變股金。為破解扶持資金分配零散和村集體經營能力薄弱難題,大同鎮、馬家莊鄉將申請的省級集體經濟扶持資金,量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股金,由項目扶持村以50萬元幫扶資金入股,分別建立了“農機合作社六村聯建項目”和“南山溝中藥材加工項目”,村集體實現按股分紅。土地流轉,實現農民變股民。大同鎮大力流轉整合土地,通過“村集體+農戶+承包方”的創新模式,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經濟,由村集體將村民零散土地進行打包整合,統一對外出租,實施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種植。村民每畝地每年可獲得不低于800元的保底分紅,實現集體經濟增效與群眾增收“雙贏”。目前,該鎮已托管流轉土地2萬余畝,帶動村集體增收200萬元,群眾增收1600余萬。
堅持“三化”推進,跑出鄉村振興 “加速度”。組織化推進,按照“縣級統籌推進、部門對口幫扶、鄉村具體落實”的協調聯動機制,該市組織部、農業農村等部門定期深入試點鄉鎮、村開展點對點幫扶、面對面指導。住建、水利等職能部門,選派工作隊進駐村莊、協助跑辦項目手續、協調引進建設資金,幫助村集體增強“造血”功能;鄉鎮層面,將發展集體經濟列入黨委書記“書記項目”,制定計劃、分解任務、定期調度、督促指導。集團化運營,淑村鎮成立股份經濟聯合總社,統籌資源利用,以白沙村為龍頭,整合周邊20個村打造“白沙共建示范區”,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由“單打獨斗”向規范運作、抱團發展轉變。目前,“白沙共建示范區”已輻射周邊村4000多戶、帶動1.2萬余人增收。多元化發展,該市圍繞特色林果、優質谷子、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分別構建“南山溝特色種植產業帶”“北部現代農業產業帶”和西部文旅融合發展區等特色產業片區,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集體經濟發展新局面。其中,徘徊鎮整合14個村花椒資源,打造出“甲和農業”商標品牌,花椒產業實現種、管、收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